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64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毕自严立即站起来说:“陛下,飞蝗一旦成灾赤地千里。朝廷应该立即采取措施。”
  刘一燝接着毕自严的话说:“昨天接到急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陛下带领我们几位商议后,立即回复了延安府,并指令榆林卫将士协助延安府灭杀飞蝗。”
  “我们给榆林卫和延安府建议的方法有三:一个是举篝火,夜晚期间飞蝗习性会扑火。这个方法只对能飞起来的蝗虫有用。第二个方法就是器具扑打,或是网袋兜揽。第三就是开沟陷杀法。”
  韩爌在刘一燝后面补充。这都是非常古老和传统的灭蝗虫的方法了,也是经过验证有效的方法。对在座这些人来说,是不需要再做更详细的解释的。
  朱由校见臣子们都理解了,然后就开口说话了。
  “朕的意思是主动放弃延安府今年的守成,在延安府的周边制造隔离带,主动用篝火法每天晚上灭飞蝗。不然飞到临近庆阳府、平阳府,会造成蝗灾的蔓延和扩大,损失则会更多。”
  这种断臂求生的法子,针对蝗灾是最有效的。
  “如果众卿都没有意见的话,延安府今年免税。按颗粒无收给与赈济。从救急的赈灾款出银子。”
  见臣子们没有反对的声音,朱由校转向何宗彦。
  “何卿,你们都察院再增派御史去陕西道延安府,一定要把蝗灾控制在延安府内。要稳定百姓,朝廷救灾的粮食也该跟着做好准备。你们户部的意见看看从哪里出合适。”
  李起元才从山西回来,他立即站起来说:“陛下,臣请旨去陕西处理蝗灾。”
  周嘉谟替天子拒绝道:“李尚书,你现在不是总督进京叙职。你是户部尚书了。”
  李起元讪讪坐下,朱由校安抚他道:“李卿莫急,宁夏卫和榆林卫这几年的收获颇丰,不会使延安府的百姓遭受饥馑。”
  毕自严站起来提议:“榆林卫离延安府最近,就先从榆林卫出粮。江苏、河南去年没有遭水灾,两省的太平仓也得以补充部分,再运往榆林卫就是了。”
  朱由校点头,开始议第三件事情。
  “安南的战事进展顺遂。朕想把两广的百姓往安南迁徙,你们怎么看?”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上延安府的蝗灾,导致陕西接下去的发生了蝗灾后的旱灾,然后农民起义……
  第906章 木匠皇帝161
  没人发表反对的意见。
  基于这块土地上的、千余年的羁縻边远疆域的异族经验, 能参加小朝会的人都从心底里认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的含义, 也对这句话有着深彻骨髓之痛。
  近一点儿的是建奴把辽东的百姓看成牛羊一样的家产, 远一点的蒙古人何尝不是把汉人当作两脚羊。
  还有最近的彝人、土人叛乱, 在这些叛乱中遭殃的汉人百姓,那都是不被当人的明证。
  叶向高见无人反对, 抽出笏本往下念:“去年各省都在户部的要求下,再次进行了耕地和人口数量的普查。大明现有的人口数目已经是洪武四年的二倍半有余。尤其是江浙、两湖、两广孳生的人口数量为最。以省计算孳生人口数量总量超过了三倍。
  四川因为在洪武年间有数次移民入川, 成都府的人口数量已经是洪武年间的十倍以上。考虑到其起始基数非常小, 故不在此次的外迁百姓考虑中。
  陛下, 臣综合考量了地域、气候适应等条件的制约,以为把福建的人口迁徙去吕宋;广东、广西的百姓迁徙去安南比较适合。新元省的再迁入人口以江浙为主, 同时可将山东、北直隶的百姓, 考虑往辽东、朝鲜迁徙比较适合。”
  这样遍地开花的大规模迁徙, 可是大明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情。
  徐光启站起来为叶向高背书。
  “陛下,臣考察了近十年京畿已经江南的耕地产量与每年种植密度的关系。虽然像占城稻等好品种是能够增加产量, 但是耕地的地力即便是有肥料补充, 对地力还是有影响。臣与户部毕侍郎合作,在京郊的农庄挑选了三十倾耕田各三一做测试:同样的熟田, 第一种是一年耕种一次, 第二种是收了稻谷之后种一次秋菜, 第三种是一年耕种两次, 即收了稻谷后再种一次冬小麦。
  三种耕作方法做对比,同样将稻草根茬烧荒,施加同量同种的肥料后, 第一种耕作方法,第二年的产量会比前一年增加三成左右,远超过第三种的稻谷和冬小麦产量综合。且收到的稻谷颗粒丰满,食用的口感最佳,近半的稻谷可选做良种。
  第二种耕种方法,出来的稻谷产量、口感都居中,但是其后种植的秋菜能够满足百姓冬日所需。收割秋菜后,予土地修养三个月,也是有助于恢复地力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