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1 / 4)
见守住了自己报纸的清白,其他人无所谓了,很快同意了这件事。
“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就给咱们的新报纸起个名吧。”张绍阳继续说。
给女人办的报纸,男人可不感兴趣,也不认为这份报纸会成功。
张绍阳见其他人不当回事儿,又看向长惠,长惠不负他所望,开口说,“你们男人不是时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吗?我看不如就叫颜报好了!”
张绍阳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又问其他人。
其他人兴致缺缺,赞同了这个名字。
这时候这些自大轻视女人的男人绝对想不到,《颜报》会后来居上,销售量远比《京城日报》高,而且还传播到各地,成了大清时尚流行的风向标。
无数少女少妇,争相学着《颜报》上妆容和服饰搭配,那恐怖的销量令《日报》的人跌碎了一地眼镜。
第50章 那些清穿的日子(50)
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这边报馆里正开始研究新的报纸, 另一边禛贝府敏宁却是叫苦不迭。
她就不明白, 万岁爷要让四爷做一个关于修书的章程,只是为何这活儿最后会落到了她手里?
甩了甩写的发酸的手, 敏宁放下了铅笔, 面前几张稿纸上面已经写满了狂草字迹。
要是真来一个识字的人, 可能都看不出来她到底写了些什么, 毕竟为了方便,她全用简体字书写的, 这个时代虽然有了简体字, 但简体字一个字有好几种写法, 而简体字在这个时代被称为手写字体, 和印刷字体也就是繁体字完全是两套字体。
也就是说一个人识一个字须得认两种以上的形体,必须得统一, 不统一如何能够大规模推广。
叹了口气, 心想幸好这个时候铅笔已经出现了, 不然让她拿着软塌塌的毛笔写,可能半天也写不到一百个字来。
将稿纸按顺序整理好, 敏宁又重新拿出几张白纸改成繁体字誊抄。
誊抄之后, 一行一行, 虽然是横排, 但却是自右向左。
写了几行后, 一不注意变成自左向右, 敏宁拿起面包擦掉, 在心里发狠,总有一天要而这些书籍变成她熟悉的排版方式。这见鬼自右向左,要不是怕一下子改变,惹得读书人将标点符号也全盘否定,她可能连报纸的竖排都变成横排。
算了算了,只能先温水煮青蛙一点点改过来,总有一天她要让简体字也能像正体字一样出现在报纸上,让竖版变成横版,让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变成从右到左。
幻想了一会儿这种画面,敏宁傻傻的笑了,随后又认命的誊抄起来。
字体规整起来,几张稿子上的字浓缩到一张纸上。
她放下笔满意的又读了一遍,这上面的建议都是她能够想到的,对于修书这件事,敏宁倒是挺乐观。
这世上的书多是多,但只要规范起来还是挺容易修的。
比如敏宁就给了意见,将这次修书一事下放到民间,让民间参与进来,现在修改好的书稿想要出版,就得经过专门的部门审核,完全可以皇子翰林院齐上阵,再找一些大儒把把关,组成一个庞大的审核团。
分成一审二审终审,这可比朝廷自己修来的方便。
这些大儒也不必自己修书,专门那些递交过来的书稿,哪里有问题可以打回去让对方改,这样不用朝廷自己动手,既可以节省大量经费,也能缩短时间。
对于现在一修书就得花上几年、几十年情况,敏宁一直想吐槽,人生有多少个几年、几十年可以浪费,完全可以靠人力取胜的事,偏偏只固定那些人。
人数一少很难找出书中错误的地方,还不如将这件事交到民间,让翰林院的人和那些大儒专门找书中错误之处。
而修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完全可以在报纸上登出来,寻求全国人的帮助,常言道一人之力不足道,众人之力常有余,她想这么简单的事,那些文人应该能懂。
至于修书当中会不会有些人修的书重合,有些人夹带私货,这得看朝廷了,完全可以将某些书指定某些省来修,严格把控审核环节。 ↑返回顶部↑
“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就给咱们的新报纸起个名吧。”张绍阳继续说。
给女人办的报纸,男人可不感兴趣,也不认为这份报纸会成功。
张绍阳见其他人不当回事儿,又看向长惠,长惠不负他所望,开口说,“你们男人不是时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吗?我看不如就叫颜报好了!”
张绍阳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又问其他人。
其他人兴致缺缺,赞同了这个名字。
这时候这些自大轻视女人的男人绝对想不到,《颜报》会后来居上,销售量远比《京城日报》高,而且还传播到各地,成了大清时尚流行的风向标。
无数少女少妇,争相学着《颜报》上妆容和服饰搭配,那恐怖的销量令《日报》的人跌碎了一地眼镜。
第50章 那些清穿的日子(50)
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这边报馆里正开始研究新的报纸, 另一边禛贝府敏宁却是叫苦不迭。
她就不明白, 万岁爷要让四爷做一个关于修书的章程,只是为何这活儿最后会落到了她手里?
甩了甩写的发酸的手, 敏宁放下了铅笔, 面前几张稿纸上面已经写满了狂草字迹。
要是真来一个识字的人, 可能都看不出来她到底写了些什么, 毕竟为了方便,她全用简体字书写的, 这个时代虽然有了简体字, 但简体字一个字有好几种写法, 而简体字在这个时代被称为手写字体, 和印刷字体也就是繁体字完全是两套字体。
也就是说一个人识一个字须得认两种以上的形体,必须得统一, 不统一如何能够大规模推广。
叹了口气, 心想幸好这个时候铅笔已经出现了, 不然让她拿着软塌塌的毛笔写,可能半天也写不到一百个字来。
将稿纸按顺序整理好, 敏宁又重新拿出几张白纸改成繁体字誊抄。
誊抄之后, 一行一行, 虽然是横排, 但却是自右向左。
写了几行后, 一不注意变成自左向右, 敏宁拿起面包擦掉, 在心里发狠,总有一天要而这些书籍变成她熟悉的排版方式。这见鬼自右向左,要不是怕一下子改变,惹得读书人将标点符号也全盘否定,她可能连报纸的竖排都变成横排。
算了算了,只能先温水煮青蛙一点点改过来,总有一天她要让简体字也能像正体字一样出现在报纸上,让竖版变成横版,让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变成从右到左。
幻想了一会儿这种画面,敏宁傻傻的笑了,随后又认命的誊抄起来。
字体规整起来,几张稿子上的字浓缩到一张纸上。
她放下笔满意的又读了一遍,这上面的建议都是她能够想到的,对于修书这件事,敏宁倒是挺乐观。
这世上的书多是多,但只要规范起来还是挺容易修的。
比如敏宁就给了意见,将这次修书一事下放到民间,让民间参与进来,现在修改好的书稿想要出版,就得经过专门的部门审核,完全可以皇子翰林院齐上阵,再找一些大儒把把关,组成一个庞大的审核团。
分成一审二审终审,这可比朝廷自己修来的方便。
这些大儒也不必自己修书,专门那些递交过来的书稿,哪里有问题可以打回去让对方改,这样不用朝廷自己动手,既可以节省大量经费,也能缩短时间。
对于现在一修书就得花上几年、几十年情况,敏宁一直想吐槽,人生有多少个几年、几十年可以浪费,完全可以靠人力取胜的事,偏偏只固定那些人。
人数一少很难找出书中错误的地方,还不如将这件事交到民间,让翰林院的人和那些大儒专门找书中错误之处。
而修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完全可以在报纸上登出来,寻求全国人的帮助,常言道一人之力不足道,众人之力常有余,她想这么简单的事,那些文人应该能懂。
至于修书当中会不会有些人修的书重合,有些人夹带私货,这得看朝廷了,完全可以将某些书指定某些省来修,严格把控审核环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