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1 / 4)
距离她上回给梁毅写信已经大半个月了,他收到信就回信也差不多该到了。
姜瑜寻了个没人的山坡,撕开了信封,拿出信一看。越看,她的脸就越沉,原来姜家之所以将冯三娘母女扫地出门是为了独吞姜瑜爸爸的抚恤金。
信里,梁毅告诉姜瑜,在收到她的第一份信时,他就去查过了。六年前,姜瑜爸爸姜国庆牺牲后,按照规定,将会一次性给烈士家属五百元的补贴,当时因为经济困难,加上地方还要核实,一来一回,这笔钱拖了大半年才发下来。
按照规定,这五百块应该是由姜国庆的父母、配偶、子女共同领取,所以冯三娘和姜瑜也是有份的。有了这笔钱,只要没有意外,冯三娘足够把姜瑜抚养成人。
这件事,冯三娘应该是不知道。丈夫死后,姜家所有的事都是老两口和两个兄弟在帮忙处理,她在姜家根本就没话语权。所以姜家应该把这件事瞒了下来,然后逼冯三娘改嫁,只要她一嫁人,就不是姜国庆的遗孀,跟姜家就没关系了,户口都迁走了,这笔钱自然没她的份儿。就算她事后知晓,想闹也闹不起来。
至于梁毅每月寄来的五块钱,虽然细水流长,但在五百块面前完全不够看。更何况,梁毅听姜国庆说过,老家比较重男轻女,怕他们不让姜瑜上学,还提了个要求,让他们每学期都要把姜瑜的试卷寄给他。
所以这么一看,他那五块钱,当时在姜家人眼中真是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了。他们也没想到梁毅后来会提高数额,最后他寄回来的钱会超过那五百块。
经过他一解惑,姜瑜几乎能将整件事串联起来了。
姜国庆死后,为了独吞他的抚恤金,姜家人逼迫冯三娘带着女儿改嫁,甚至连改嫁的人选都替她挑好了,怕周老三不愿意替人白养女儿,他们还把梁毅寄过来的钱转交给了周老三。
其实不转交也不行,只要他们要将冯三娘扫地出门,冯三娘的户口就势必要迁走,没了冯三娘的户口,他们也取不了梁毅寄回来的钱。
这些人为了钱,为了利益,完全置亲情于不顾,真是恶心透了,姜家人比起周老三来更为可恨。
原主不是周老三亲生的,他对原主疼爱不起来,只有利用和面子情也是正常的。可姜家呢,他们可是原主的亲爷爷、亲奶奶、亲叔叔,原主的父亲尸骨未寒,为了独吞姜国庆用命换来的抚恤金,他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原主扫地出门,也不管她去了别人家会吃多少苦,受多大的罪。这根本就没把姜瑜当自家人来看。
信的末尾,梁毅担心姜瑜气不过跟姜家干上,还细细地跟她陈述了厉害关系,一再叮嘱她别轻举妄动,等他回来再说。
姜瑜嗤笑了一声,合上了信纸。
梁毅担心什么她都明白,不就是怕她明火执仗地跟姜家干上吗?她没那么傻。
从身份上来讲,她是晚辈,先天就低姜家人一头。哪怕是姜家做得不对,她揭穿了又能怎么样?姜老太太和姜家那个老头子是姜国庆的父母,他的抚恤金这两个老家伙本来就有一份。
虽然为此逼媳妇儿改嫁有点过分,但村里人顶多议论一阵就完了,对姜家并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人家照旧拿着姜国庆牺牲了换来的钱大吃大喝,逍遥自在。相反,她若是借此咄咄逼人,找姜家人的麻烦,大家还会觉得她不孝顺。目前的舆论环境、思想观念就是这样。
现在距人口能自由流动还有好几年,她暂时还得在这个小山村里生活,真把自己搞得人憎狗厌,那接下来的日子可就没这么舒畅了。
所以就算要动手也不能傻乎乎地明着呢,正好,现在她面前就有一把木仓,不用白不用。
姜瑜决定先不告诉杨校长自己的工资不会由他代领这事了,就让周老三抱着希望吧,没希望,他怎么会尽量去攀咬姜家呢。在身份法理上,她不方便朝姜家下手,就让周老三代劳吧,她再助他一臂之力,先收拾了姜家这群东西再找周老三算账。
第45章
虽说准备让周老三当木仓, 可也不能什么都指望他, 这家伙唯利是图, 随时都可能调转枪头。所以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尤其是报仇这种事, 自己不动手, 真是怎么都不痛快。
姜瑜下了山,直接去牛棚找了王晓, 问他:“你在大柳村有没有认识的人?”
“有”王晓点头,说要关系很好的没有, 认识的倒有两个, 毕竟两个村子不是很远。
他也知道今天姜家老太婆来周家闹事的事, 想着姜瑜不可能无缘无故提个, 便问:“姐,是不是有什么要我做的?”
这小子还算聪明, 姜瑜掏出两块钱递给了他:“随便你用什么招, 给我想办法, 把我说老姜家要是分家了,我就替我爸出那份养老钱的事宣扬得大柳村人人都知道。这两块钱是活动经费。”
她就不信, 姜家那两个儿媳妇不心动。
这年月,公公婆婆就是家里的天,家里的什么都掌控在公婆手里, 分来的粮食,亲戚送来的好吃的,肉, 一般都锁了起来,钥匙由婆婆拿着。媳妇儿每天做饭,都是婆婆把要煮的粮食拿出来,媳妇儿动手,想吃一顿白米饭,媳妇儿都得问婆婆,婆婆同意了才行。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要先紧着老人,至于孩子,得看哪个孩子最得老人的喜欢了,才能跟着吃两口,否则都没份。
媳妇也是人,天天上山下田挣工分,回家还要洗衣做饭生孩子操持家务,付出这么多,结果却是一个家唯一的外人,地位最低的那个,哪个女人愿意?
但凡能分家的,除了被公婆特别偏疼又非常懒的那个,没有几个媳妇会不愿意的。 ↑返回顶部↑
姜瑜寻了个没人的山坡,撕开了信封,拿出信一看。越看,她的脸就越沉,原来姜家之所以将冯三娘母女扫地出门是为了独吞姜瑜爸爸的抚恤金。
信里,梁毅告诉姜瑜,在收到她的第一份信时,他就去查过了。六年前,姜瑜爸爸姜国庆牺牲后,按照规定,将会一次性给烈士家属五百元的补贴,当时因为经济困难,加上地方还要核实,一来一回,这笔钱拖了大半年才发下来。
按照规定,这五百块应该是由姜国庆的父母、配偶、子女共同领取,所以冯三娘和姜瑜也是有份的。有了这笔钱,只要没有意外,冯三娘足够把姜瑜抚养成人。
这件事,冯三娘应该是不知道。丈夫死后,姜家所有的事都是老两口和两个兄弟在帮忙处理,她在姜家根本就没话语权。所以姜家应该把这件事瞒了下来,然后逼冯三娘改嫁,只要她一嫁人,就不是姜国庆的遗孀,跟姜家就没关系了,户口都迁走了,这笔钱自然没她的份儿。就算她事后知晓,想闹也闹不起来。
至于梁毅每月寄来的五块钱,虽然细水流长,但在五百块面前完全不够看。更何况,梁毅听姜国庆说过,老家比较重男轻女,怕他们不让姜瑜上学,还提了个要求,让他们每学期都要把姜瑜的试卷寄给他。
所以这么一看,他那五块钱,当时在姜家人眼中真是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了。他们也没想到梁毅后来会提高数额,最后他寄回来的钱会超过那五百块。
经过他一解惑,姜瑜几乎能将整件事串联起来了。
姜国庆死后,为了独吞他的抚恤金,姜家人逼迫冯三娘带着女儿改嫁,甚至连改嫁的人选都替她挑好了,怕周老三不愿意替人白养女儿,他们还把梁毅寄过来的钱转交给了周老三。
其实不转交也不行,只要他们要将冯三娘扫地出门,冯三娘的户口就势必要迁走,没了冯三娘的户口,他们也取不了梁毅寄回来的钱。
这些人为了钱,为了利益,完全置亲情于不顾,真是恶心透了,姜家人比起周老三来更为可恨。
原主不是周老三亲生的,他对原主疼爱不起来,只有利用和面子情也是正常的。可姜家呢,他们可是原主的亲爷爷、亲奶奶、亲叔叔,原主的父亲尸骨未寒,为了独吞姜国庆用命换来的抚恤金,他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原主扫地出门,也不管她去了别人家会吃多少苦,受多大的罪。这根本就没把姜瑜当自家人来看。
信的末尾,梁毅担心姜瑜气不过跟姜家干上,还细细地跟她陈述了厉害关系,一再叮嘱她别轻举妄动,等他回来再说。
姜瑜嗤笑了一声,合上了信纸。
梁毅担心什么她都明白,不就是怕她明火执仗地跟姜家干上吗?她没那么傻。
从身份上来讲,她是晚辈,先天就低姜家人一头。哪怕是姜家做得不对,她揭穿了又能怎么样?姜老太太和姜家那个老头子是姜国庆的父母,他的抚恤金这两个老家伙本来就有一份。
虽然为此逼媳妇儿改嫁有点过分,但村里人顶多议论一阵就完了,对姜家并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人家照旧拿着姜国庆牺牲了换来的钱大吃大喝,逍遥自在。相反,她若是借此咄咄逼人,找姜家人的麻烦,大家还会觉得她不孝顺。目前的舆论环境、思想观念就是这样。
现在距人口能自由流动还有好几年,她暂时还得在这个小山村里生活,真把自己搞得人憎狗厌,那接下来的日子可就没这么舒畅了。
所以就算要动手也不能傻乎乎地明着呢,正好,现在她面前就有一把木仓,不用白不用。
姜瑜决定先不告诉杨校长自己的工资不会由他代领这事了,就让周老三抱着希望吧,没希望,他怎么会尽量去攀咬姜家呢。在身份法理上,她不方便朝姜家下手,就让周老三代劳吧,她再助他一臂之力,先收拾了姜家这群东西再找周老三算账。
第45章
虽说准备让周老三当木仓, 可也不能什么都指望他, 这家伙唯利是图, 随时都可能调转枪头。所以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尤其是报仇这种事, 自己不动手, 真是怎么都不痛快。
姜瑜下了山,直接去牛棚找了王晓, 问他:“你在大柳村有没有认识的人?”
“有”王晓点头,说要关系很好的没有, 认识的倒有两个, 毕竟两个村子不是很远。
他也知道今天姜家老太婆来周家闹事的事, 想着姜瑜不可能无缘无故提个, 便问:“姐,是不是有什么要我做的?”
这小子还算聪明, 姜瑜掏出两块钱递给了他:“随便你用什么招, 给我想办法, 把我说老姜家要是分家了,我就替我爸出那份养老钱的事宣扬得大柳村人人都知道。这两块钱是活动经费。”
她就不信, 姜家那两个儿媳妇不心动。
这年月,公公婆婆就是家里的天,家里的什么都掌控在公婆手里, 分来的粮食,亲戚送来的好吃的,肉, 一般都锁了起来,钥匙由婆婆拿着。媳妇儿每天做饭,都是婆婆把要煮的粮食拿出来,媳妇儿动手,想吃一顿白米饭,媳妇儿都得问婆婆,婆婆同意了才行。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要先紧着老人,至于孩子,得看哪个孩子最得老人的喜欢了,才能跟着吃两口,否则都没份。
媳妇也是人,天天上山下田挣工分,回家还要洗衣做饭生孩子操持家务,付出这么多,结果却是一个家唯一的外人,地位最低的那个,哪个女人愿意?
但凡能分家的,除了被公婆特别偏疼又非常懒的那个,没有几个媳妇会不愿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