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节(2 / 4)
如今好了,吴国公有儿子了,淮扬基业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了。哪怕朱重九真的有什么不测,只要少吴王在,整个淮扬系就不会分崩离析。而以目前的发展事态,只要淮扬系自己不内乱,周边的各路诸侯,早晚就都会成为大伙的猎物。包括庞然大物蒙元,随着时间推移,也必将被淮扬取而代之。
至于为什么禄氏夫人怀的不是女儿?那怎么可能…以吴国公的天纵之资,他的第一个后代怎么会是个女儿…整个淮扬上下,对此都自信得很,虽然谁都不知道他们的这种自信有什么依据。
特别是老榜眼逯鲁曾,自打从郎中嘴里确定孙女的确怀了孩之后,整个人精神头就提高了三倍。非但替朱重九准备好了婴儿的衣服、鞋子、帽子等若干用品,甚至连孩子的名字都引经据典取了上百个。只待吴公殿下从中筛选出其中一个后,就要将少主启蒙之师的位置纳入囊中。
这种盲目的自信,令禄双儿感到了极大的压力。而朱重九虽然明白那个著名的染色体决定论,除了妻子之外,却无法对第三个人说起。因为这里边涉及到了一系列实验和逻辑推导,偏偏朱大鹏的记忆中只有一个最终结果。其他相关具体研究和推导细节,却是一片空白。根本无法给他的论断提供任何有效支持。
正当朱重九犹豫着,是否先弄出一台简易显微镜來,从细胞开始引入另一个时空的近代生物学之时,刘伯温却主动找上了门來。先送上一块龙岩端砚,为少主贺。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提醒朱重九,要以此为契机,建章立制。
“何谓建章立制?”朱重九将端砚放在书桌上,有些心不在焉地询问。
对于眼前这位算无遗策的超级军师,他现在是彻底沒办法了。在料敌和定谋方面,大总管府帐下文武百官当中,无一人出其右。但在处事社交方面,朱重九却越來越坚信,刘伯温的生涩程度,与另一个时空的宅男朱大鹏几乎不相上下。
就拿自己即将得子(女)这件事情來说吧,别的文武要么送佛像、要么送金锁、麒麟之类,以示祝福。只有刘大军师,才会端着一块冷冰冰的石头当贺礼,也不嫌春寒冻手。
所以怪不得刘伯温当年在蒙元那边当官时就总是受同伴们排挤,这情商,再加上这份倔脾气,能跟他成为知交的,恐怕比凤毛麟角还要珍稀。
然而此时此刻,刘伯温才不在乎朱重九和同僚们怎么看待自己。先仔细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退开数步,再度向朱重九拱手,“所谓建章立制,乃是定立一国之祖规。最宜建于创业之初,百法未成。昔日文王初归西岐,即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立周礼,兴德治,约束百官,怀保小民。故而文王之后,方有东西二周八百年国运。”
看了朱重九一眼,他朗声启奏,“高祖初入关中,感秦法之繁苛,即与百姓约法三章。方尽收天下之民心,立前后两汉四百年之基。”
“而主公雄踞两淮已久,百废俱兴,王霸之相渐露。年前又受封吴公之位,年后喜得子嗣,龙兴之气日显。何不于未冲霄之时,先立典章,定制度,以待将來推行天下?…若典章制度成,我淮安军每克一地,则勒石为铭,以新法晓谕百姓。如此,则贫富良贱皆有规矩可凭,百官断狱,亦有法度可询…天下万民,有喜我淮扬制度者,自然翘首以盼王师。刁顽蒙昧,厌闻礼仪教化者,则自窜他乡。。。。。。。”
注1:民间关于朱元璋的污蔑性传言很多,其中包括向朱熹攀亲戚被拒等。而事实上,朱元璋早在做吴王时,就亲笔写了《朱氏世德碑记》,只字沒提朱熹。所以同时以朱熹和朱元璋为祖宗的家谱,基本上可以认定全是攀附。
第四章 建章立制 下
“嗯………”朱重九**着揉了下鼻子,发现自己的鼻尖有点儿歪。
刘基的话虽然文四骈六,并且用了许多典故,但最基本的意思却表达得非常清楚。那就是,你朱重九原來沒儿子,所以怎么任性胡闹都能理解。反正最后即便打下江山來也不知道会便宜了谁,所以原來你就干脆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折腾,哪管自己死后洪水滔天。
但是现在不行了,你朱重九也是有儿子的人了。你将來必然会建立一个新朝代,八百年也好,四百年也罢,那就得讲点儿规矩。该复周礼就复周礼,该兴汉法就兴汉法。重农抑商,礼贤下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求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东拉一条,西扯一条。总是先出了问題再补窟窿,总是只看眼前利益,过一天算一天…
“伯温,眼下还未出正月。”沒等朱重九想起來该如何回答刘基的话,军情处主事陈基抢先笑着提醒。
“是啊,刘参军。如此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三两句话就定下來…”平素和刘伯温关系不错的冯国用,也笑呵呵地说道。
非但他们两个,其余在场众文武,也觉得刘基今天的提议有点儿不合时宜。纷纷开口附和:“臣以为,此事不急在一时…”
“多练兵,广积粮,缓称王,此乃主公亲口所提出來的国策。刘参军,你是不是太着急了些!”
人都是爹娘养的,谁还不通个情理?主公为无后之事已经烦恼多年了,好不容易才得到个喜讯,你刘伯温就非要给他填点堵。这不是沒事儿找事么?况且这建章立制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稍有错失,就会影响整个淮扬系的前途。
然而,刘伯温却对这些善意的提醒声置若罔闻,笑了笑,傲然反驳道:“诸君可知,前宋因何而亡?文恬武嬉,朝令夕改。乃至女真人已经杀到了汴梁城下,满朝文武犹在梦中…”
这话,就说得越发过分了。
的确,大宋是因为文恬武嬉,开春头一个月朝廷基本不理政务而日渐衰败。也的确,大宋从仁宗皇帝开始,就日日琢磨着变法,结果变來变去,把自己硬生生给折腾死了。可大宋是大宋,与淮扬有什么关系?大过年的谁不想听几句吉利话,就你刘基,却像只乌鸦般叫唤个沒完。
当即,老长史苏明哲先冷了脸。用包金的拐杖狠狠敲了下地面,沉声呵斥:“刘参军,请慎言…自你入主公幕府以來,主公虽然未曾对你言听计从,却也始终视你若肱骨臂膀。你岂能在主公大喜之日,出言诅咒整个淮扬?…”
“是啊,刘大人,你今日究竟为何而來。欲卖直邀名乎?抑或嫌主公待你不够仁厚,急揍一曲长铗归來兮?”户局副主事李慕白一直就看刘伯温不太顺眼,见连老长史苏明哲都不再对其忍耐,立刻站出來,跟此人划清界限。(注1)
“刘参军此言甚矣…”
“刘参军今日举止太过…吾等虽然不才,却也知道轻重。哪个敢像刘参军,每每口不择言?…”
其他在场文臣,除了胡大海之外,也或多或少,对刘基表达了不满。凭心而论,朱重九这个主公,除了行事不拘古礼,对商贩百工过于器重之外。其他方面,绝对堪称一代明君。气度恢弘,心胸宽阔,从不因言而罪人。待麾下文武也推心置腹,礼敬有加。该给的待遇一点都不比蒙元那边少,而淮扬系有了发展,还懂得立刻跟大伙有福同享。 ↑返回顶部↑
至于为什么禄氏夫人怀的不是女儿?那怎么可能…以吴国公的天纵之资,他的第一个后代怎么会是个女儿…整个淮扬上下,对此都自信得很,虽然谁都不知道他们的这种自信有什么依据。
特别是老榜眼逯鲁曾,自打从郎中嘴里确定孙女的确怀了孩之后,整个人精神头就提高了三倍。非但替朱重九准备好了婴儿的衣服、鞋子、帽子等若干用品,甚至连孩子的名字都引经据典取了上百个。只待吴公殿下从中筛选出其中一个后,就要将少主启蒙之师的位置纳入囊中。
这种盲目的自信,令禄双儿感到了极大的压力。而朱重九虽然明白那个著名的染色体决定论,除了妻子之外,却无法对第三个人说起。因为这里边涉及到了一系列实验和逻辑推导,偏偏朱大鹏的记忆中只有一个最终结果。其他相关具体研究和推导细节,却是一片空白。根本无法给他的论断提供任何有效支持。
正当朱重九犹豫着,是否先弄出一台简易显微镜來,从细胞开始引入另一个时空的近代生物学之时,刘伯温却主动找上了门來。先送上一块龙岩端砚,为少主贺。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提醒朱重九,要以此为契机,建章立制。
“何谓建章立制?”朱重九将端砚放在书桌上,有些心不在焉地询问。
对于眼前这位算无遗策的超级军师,他现在是彻底沒办法了。在料敌和定谋方面,大总管府帐下文武百官当中,无一人出其右。但在处事社交方面,朱重九却越來越坚信,刘伯温的生涩程度,与另一个时空的宅男朱大鹏几乎不相上下。
就拿自己即将得子(女)这件事情來说吧,别的文武要么送佛像、要么送金锁、麒麟之类,以示祝福。只有刘大军师,才会端着一块冷冰冰的石头当贺礼,也不嫌春寒冻手。
所以怪不得刘伯温当年在蒙元那边当官时就总是受同伴们排挤,这情商,再加上这份倔脾气,能跟他成为知交的,恐怕比凤毛麟角还要珍稀。
然而此时此刻,刘伯温才不在乎朱重九和同僚们怎么看待自己。先仔细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退开数步,再度向朱重九拱手,“所谓建章立制,乃是定立一国之祖规。最宜建于创业之初,百法未成。昔日文王初归西岐,即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立周礼,兴德治,约束百官,怀保小民。故而文王之后,方有东西二周八百年国运。”
看了朱重九一眼,他朗声启奏,“高祖初入关中,感秦法之繁苛,即与百姓约法三章。方尽收天下之民心,立前后两汉四百年之基。”
“而主公雄踞两淮已久,百废俱兴,王霸之相渐露。年前又受封吴公之位,年后喜得子嗣,龙兴之气日显。何不于未冲霄之时,先立典章,定制度,以待将來推行天下?…若典章制度成,我淮安军每克一地,则勒石为铭,以新法晓谕百姓。如此,则贫富良贱皆有规矩可凭,百官断狱,亦有法度可询…天下万民,有喜我淮扬制度者,自然翘首以盼王师。刁顽蒙昧,厌闻礼仪教化者,则自窜他乡。。。。。。。”
注1:民间关于朱元璋的污蔑性传言很多,其中包括向朱熹攀亲戚被拒等。而事实上,朱元璋早在做吴王时,就亲笔写了《朱氏世德碑记》,只字沒提朱熹。所以同时以朱熹和朱元璋为祖宗的家谱,基本上可以认定全是攀附。
第四章 建章立制 下
“嗯………”朱重九**着揉了下鼻子,发现自己的鼻尖有点儿歪。
刘基的话虽然文四骈六,并且用了许多典故,但最基本的意思却表达得非常清楚。那就是,你朱重九原來沒儿子,所以怎么任性胡闹都能理解。反正最后即便打下江山來也不知道会便宜了谁,所以原來你就干脆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折腾,哪管自己死后洪水滔天。
但是现在不行了,你朱重九也是有儿子的人了。你将來必然会建立一个新朝代,八百年也好,四百年也罢,那就得讲点儿规矩。该复周礼就复周礼,该兴汉法就兴汉法。重农抑商,礼贤下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求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东拉一条,西扯一条。总是先出了问題再补窟窿,总是只看眼前利益,过一天算一天…
“伯温,眼下还未出正月。”沒等朱重九想起來该如何回答刘基的话,军情处主事陈基抢先笑着提醒。
“是啊,刘参军。如此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三两句话就定下來…”平素和刘伯温关系不错的冯国用,也笑呵呵地说道。
非但他们两个,其余在场众文武,也觉得刘基今天的提议有点儿不合时宜。纷纷开口附和:“臣以为,此事不急在一时…”
“多练兵,广积粮,缓称王,此乃主公亲口所提出來的国策。刘参军,你是不是太着急了些!”
人都是爹娘养的,谁还不通个情理?主公为无后之事已经烦恼多年了,好不容易才得到个喜讯,你刘伯温就非要给他填点堵。这不是沒事儿找事么?况且这建章立制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稍有错失,就会影响整个淮扬系的前途。
然而,刘伯温却对这些善意的提醒声置若罔闻,笑了笑,傲然反驳道:“诸君可知,前宋因何而亡?文恬武嬉,朝令夕改。乃至女真人已经杀到了汴梁城下,满朝文武犹在梦中…”
这话,就说得越发过分了。
的确,大宋是因为文恬武嬉,开春头一个月朝廷基本不理政务而日渐衰败。也的确,大宋从仁宗皇帝开始,就日日琢磨着变法,结果变來变去,把自己硬生生给折腾死了。可大宋是大宋,与淮扬有什么关系?大过年的谁不想听几句吉利话,就你刘基,却像只乌鸦般叫唤个沒完。
当即,老长史苏明哲先冷了脸。用包金的拐杖狠狠敲了下地面,沉声呵斥:“刘参军,请慎言…自你入主公幕府以來,主公虽然未曾对你言听计从,却也始终视你若肱骨臂膀。你岂能在主公大喜之日,出言诅咒整个淮扬?…”
“是啊,刘大人,你今日究竟为何而來。欲卖直邀名乎?抑或嫌主公待你不够仁厚,急揍一曲长铗归來兮?”户局副主事李慕白一直就看刘伯温不太顺眼,见连老长史苏明哲都不再对其忍耐,立刻站出來,跟此人划清界限。(注1)
“刘参军此言甚矣…”
“刘参军今日举止太过…吾等虽然不才,却也知道轻重。哪个敢像刘参军,每每口不择言?…”
其他在场文臣,除了胡大海之外,也或多或少,对刘基表达了不满。凭心而论,朱重九这个主公,除了行事不拘古礼,对商贩百工过于器重之外。其他方面,绝对堪称一代明君。气度恢弘,心胸宽阔,从不因言而罪人。待麾下文武也推心置腹,礼敬有加。该给的待遇一点都不比蒙元那边少,而淮扬系有了发展,还懂得立刻跟大伙有福同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