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节(2 / 4)
卧虎关一战,进行的时间并不长,由开战到结束,仅仅持续了三个多时辰,不过此战的意义却很重大,肖陵郡的地方军在卧虎关被风军全歼,此战过后,肖陵郡内已再无成规模的抵抗力量。
等到战斗全部结束,风军打扫战场的同时也做出敌我双方的战损统计。风军的伤亡总共近万人,其中过半的伤亡是来自新军,而宁军光是阵亡的兵力就过两万,另有一万多人的俘虏。
接下来风军还要继续向宁国的纵身腹地深入,唐寅实在无法分出兵力看管这么多的俘虏,他直接下令,将被俘的宁军将士全部处以极刑,执行的任务就落在新军的头上。
他之所以指派新军来处斩所有的俘虏,主要是让新军中的宁人手上粘满宁人的血,也等于是逼迫他们没有退路,只能死心塌地的跟随风军。
南业是不屑屠杀俘虏,但大王的军令他不敢违抗,只能硬着头皮执行,一万余众的宁国地方军,最终全死在宁人自己的手上,结局可悲又可叹。
卧虎关内,尸横满地,血流成河,林翰的尸也被风军高高悬挂在卧虎关的城头,以此来告慰先前战死的周昌在天之灵。
风军在卧虎关只是略做休息,而后继续西进,接下来的推进中,风军几乎未受到象样的抵抗,连下两城,顺利进入到宁国的云口郡。
云口郡的地方军已随长孙渊宏南下抗击莫军,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兴盛繁荣的云口郡,现在连象样的官军都没有多少,更别提与风军做正面交战了。
在云口郡内,攻击风军的主要势力是地方的民团,可是民团的战力连地方军都不如,他们对风军的攻击也只能是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或者骚扰,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充其量也就是拖缓了风军的推进度。
林翰阵亡,肖陵郡地方军全军覆没,风军势如破竹的推进到云口郡,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不断传入良州,一时间,宁都变的人心惶惶,局势大乱,就连宁国朝廷也乱成一团。
现在,宁国朝廷主要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主战,主张在良州与风军死战到底,这一派的领头人是右相张志弘,另一派则是主逃,让严初带着朝廷,先撤离良州,去往宁国西部暂避风军锋芒,这一派的领头人是国丈蔡颂。
主战派强调君主绝不能逃,一旦大王离开,良州必失,如果连都城都被风军占领,也就等于宁国亡了,亡国之君还有何脸面面对宁国的百姓?与其厚颜偷生,不如拼死一战。
主逃派则主张留得清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避其锋芒,才有足够的时间来积攒实力,做日后的反击。
两派争论不断,在朝堂之上你一言我一语,吵的不可开交,也吵的严初一个头两个大。
张志弘主战,态度强硬的主张严初留下,当然是希望他能死在风军的手里,如果严初跑了,即便风军攻占良州,并立他为王了,他这个宁王也没人会承认。
蔡颂主逃,当然也出于私心,他是国丈,是王亲国戚,风军一旦攻破良州,他将是第一批遭风军毒手的人,只有严初逃走,只有严初能活着,他的性命和权势才能得到保障。
可以说这两位朝中重臣,没有一个是为宁国考虑的,皆在为一己私利做最后的争斗。
是战是逃,严初也拿不定主意,不过从内心来讲,他是不想跑的,他宁愿死于风军之手也不愿做一个流亡之君。
最后他看向左相高单,询问高单有何意见。
高单毕竟是左相,在强敌已快兵临城下的时候依然冷静。
他沉吟许久,方说道:“大王现在应赶快处理几件事。其一,急召渊宏将军回都,南方战事固然吃紧,但风军却已逼近国都,除了渊宏将军,臣已想不出还有谁能抗风贼。”只是……不知道现在传调令还能不能来得及了。
高单并没有把心里话说完,毕竟长孙渊宏远在千里之外,而且与莫军交战正酣,并不是想撤就能撤得下来的。
严初闻言,寻思了半晌,最终还是无奈地点点头,他不喜欢长孙渊宏,但现在又实在无人可用,调长孙渊宏回都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了。
他又问道:“高相,其二本王该做什么?”
“其二,向南方的玉国求助。”高单轻轻叹口气,说道:“玉国虽然人少国弱,但毕竟也是王侯之国,如果玉国肯出兵,必能牵制侵入我国南部的莫军。”
向玉国求援,严初不是没想过。宁玉两国接壤,但关系很一般,并非两国之间有什么矛盾,而是玉国的国策就是封闭保守,和周遍诸国的关系都很冷淡。
另外,玉国国君灵霜刚刚继承王位不久,年岁尚小,又是目前九大诸侯国中唯一的一位女君主,严初并不认为她有胆出兵援助宁国,而去得罪风国和莫国。
他疑问道:“高相,本王也想过求助玉国,但细细琢磨,又觉得玉国未必敢出兵援助。”
高单点点头,说道:“是啊,如果只让玉国一国出兵,以玉国的作风,确实未必肯帮忙,所以,臣讲的第三点,就是建议大王赶快传书给驻于其他列国的使节,让他们立刻向各国的国君提议,联手灭风!”
“啊?”听闻此话,满朝的大臣们都是一惊,纷纷看向高单。 ↑返回顶部↑
等到战斗全部结束,风军打扫战场的同时也做出敌我双方的战损统计。风军的伤亡总共近万人,其中过半的伤亡是来自新军,而宁军光是阵亡的兵力就过两万,另有一万多人的俘虏。
接下来风军还要继续向宁国的纵身腹地深入,唐寅实在无法分出兵力看管这么多的俘虏,他直接下令,将被俘的宁军将士全部处以极刑,执行的任务就落在新军的头上。
他之所以指派新军来处斩所有的俘虏,主要是让新军中的宁人手上粘满宁人的血,也等于是逼迫他们没有退路,只能死心塌地的跟随风军。
南业是不屑屠杀俘虏,但大王的军令他不敢违抗,只能硬着头皮执行,一万余众的宁国地方军,最终全死在宁人自己的手上,结局可悲又可叹。
卧虎关内,尸横满地,血流成河,林翰的尸也被风军高高悬挂在卧虎关的城头,以此来告慰先前战死的周昌在天之灵。
风军在卧虎关只是略做休息,而后继续西进,接下来的推进中,风军几乎未受到象样的抵抗,连下两城,顺利进入到宁国的云口郡。
云口郡的地方军已随长孙渊宏南下抗击莫军,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兴盛繁荣的云口郡,现在连象样的官军都没有多少,更别提与风军做正面交战了。
在云口郡内,攻击风军的主要势力是地方的民团,可是民团的战力连地方军都不如,他们对风军的攻击也只能是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或者骚扰,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充其量也就是拖缓了风军的推进度。
林翰阵亡,肖陵郡地方军全军覆没,风军势如破竹的推进到云口郡,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不断传入良州,一时间,宁都变的人心惶惶,局势大乱,就连宁国朝廷也乱成一团。
现在,宁国朝廷主要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主战,主张在良州与风军死战到底,这一派的领头人是右相张志弘,另一派则是主逃,让严初带着朝廷,先撤离良州,去往宁国西部暂避风军锋芒,这一派的领头人是国丈蔡颂。
主战派强调君主绝不能逃,一旦大王离开,良州必失,如果连都城都被风军占领,也就等于宁国亡了,亡国之君还有何脸面面对宁国的百姓?与其厚颜偷生,不如拼死一战。
主逃派则主张留得清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避其锋芒,才有足够的时间来积攒实力,做日后的反击。
两派争论不断,在朝堂之上你一言我一语,吵的不可开交,也吵的严初一个头两个大。
张志弘主战,态度强硬的主张严初留下,当然是希望他能死在风军的手里,如果严初跑了,即便风军攻占良州,并立他为王了,他这个宁王也没人会承认。
蔡颂主逃,当然也出于私心,他是国丈,是王亲国戚,风军一旦攻破良州,他将是第一批遭风军毒手的人,只有严初逃走,只有严初能活着,他的性命和权势才能得到保障。
可以说这两位朝中重臣,没有一个是为宁国考虑的,皆在为一己私利做最后的争斗。
是战是逃,严初也拿不定主意,不过从内心来讲,他是不想跑的,他宁愿死于风军之手也不愿做一个流亡之君。
最后他看向左相高单,询问高单有何意见。
高单毕竟是左相,在强敌已快兵临城下的时候依然冷静。
他沉吟许久,方说道:“大王现在应赶快处理几件事。其一,急召渊宏将军回都,南方战事固然吃紧,但风军却已逼近国都,除了渊宏将军,臣已想不出还有谁能抗风贼。”只是……不知道现在传调令还能不能来得及了。
高单并没有把心里话说完,毕竟长孙渊宏远在千里之外,而且与莫军交战正酣,并不是想撤就能撤得下来的。
严初闻言,寻思了半晌,最终还是无奈地点点头,他不喜欢长孙渊宏,但现在又实在无人可用,调长孙渊宏回都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了。
他又问道:“高相,其二本王该做什么?”
“其二,向南方的玉国求助。”高单轻轻叹口气,说道:“玉国虽然人少国弱,但毕竟也是王侯之国,如果玉国肯出兵,必能牵制侵入我国南部的莫军。”
向玉国求援,严初不是没想过。宁玉两国接壤,但关系很一般,并非两国之间有什么矛盾,而是玉国的国策就是封闭保守,和周遍诸国的关系都很冷淡。
另外,玉国国君灵霜刚刚继承王位不久,年岁尚小,又是目前九大诸侯国中唯一的一位女君主,严初并不认为她有胆出兵援助宁国,而去得罪风国和莫国。
他疑问道:“高相,本王也想过求助玉国,但细细琢磨,又觉得玉国未必敢出兵援助。”
高单点点头,说道:“是啊,如果只让玉国一国出兵,以玉国的作风,确实未必肯帮忙,所以,臣讲的第三点,就是建议大王赶快传书给驻于其他列国的使节,让他们立刻向各国的国君提议,联手灭风!”
“啊?”听闻此话,满朝的大臣们都是一惊,纷纷看向高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