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节(2 / 4)
早在风军接到唐寅的调令之前,长孙渊宏就已经接到宁王严初让他班师回都的调令,而且调令中措词严厉,完全不给长孙渊宏回旋的余地,好象他要是故意不肯回都,严初就能把他活剥生吞似的。
对这样的口气,长孙渊宏的心里不爽到了极点,而且战事打到现在,哪是他想走就能走得了的?莫军又不是木头,一旦他离开北上,难道莫军不会随后追杀吗?
莫国骑兵,向来骁勇善战,而且战术多变诡异,神鬼莫测,己方将士是即跑不过人家,在平地上又打不过人家,若是放弃天险的城防,己方大军就等于是在自寻死路。
严初的调令在长孙渊宏眼中,完全是个愚蠢至极的笑话。
长孙渊宏接到调令之后,差点当场就做出回绝,但冷静一考虑,还是算了,如果做出回绝,太驳大王的面子,自己不听也就是了。
所以,严初的调令是比唐寅调令先到的,而长孙渊宏并没有按令行事。
第773章
其实,只要严初在调令中说明都城目前岌岌可危的形势,即便言语焦急恶劣了一点,长孙渊宏也能理解,而且也会第1时间赶回去,哪怕是麾下的将士们都死光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也得赶回都城去救援。
可严初偏偏没有在调令中写明这些,很简单,这是出于君主的面子,他是大王,他的命令就是王令,长孙渊宏身为宁国的臣子,必须得无条件的服从,他无须向自己的臣子做出过多的解释和赘述。
严初这么做并没有错,长孙渊宏的做法也不能说是错的,有错的是他二人之间长久以来的不信任以及种种的矛盾。
当长孙渊宏现平原军和三水军汇合北上,绕到自己背后的时候,他也就明白了,风军是怕自己回都,所以先行北上去封堵自己的。由于平原军和三水军驻扎在距离月门关较远的地方,并未截断月门关的补给,只是隔断其归都之路。
对于风军的做法,长孙渊宏十分不解,风军为何要堵截自己北上,难道他们那么有信心能和莫军联手全歼自己麾下的这数十万将士?
现在,长孙渊宏还不知道肖陵郡惨败的消息,在那个年代,消息的传播也特别缓慢,如果不是有专人通知,以肖陵郡和佳尚郡的距离,即便隔个一年半载消息都未必能传过来。
调令传到月门关,但长孙渊宏却迟迟为动,严初可急了,如果长孙渊宏不回来救援,就算川贞肯出兵伐风,恐怕良州也保不住了。
严初一口气又给长孙渊宏连下三道调令,令他无论如何也得撤离月门关,率军回都。
只与莫军交战的时候,长孙渊宏都走不了,现在风军已经切断归路,更是无法撤回了,不过接连收到三封调令,从中也能感觉到严初的急迫,直到这时候,长孙渊宏才意识到是不是都城生了什么危急的变故。
他急忙写了一封回书,里面详细说明自己目前的难处,而后询问严初,都城现在的形势如何。他的回书直接以都城飞来的信鸽传递回去,没过两天,信鸽返回,长孙渊宏这才知道肖陵郡失守,风军已进入云口郡,正长驱直入的向良州方向推进。
只是这时候长孙渊宏再了解到这些为时已晚,现在他真的是想撤都撤不出去了。前面有数十万之众的莫军,后面还有十多万虎视耽耽的风军精锐,据报,风军阵营中还看到上官的旗号,不用探明也知道,必是上官元让已到了风军阵营。
前后皆有强敌,这让他如何撤退?但是都城还不能不救,最后,一筹莫展的长孙渊宏干脆使出险着,只带三千骑兵,悄悄出关北上,希望能从风军的眼皮子底下混过去。
不过,他的这个举动已在梁启的预料之中,后者事先布好埋伏,长孙渊宏正要趁夜摸黑绕过风军大营时,周围伏兵四起,上官元让一马当先的冲杀出来,不找别人,看到长孙渊宏后,提刀直奔他去了。
二人一照面就展开恶战,战斗的时间并不长,但激烈程度可比上次长孙渊宏和连戈的对战要大得多。
上官元让和长孙渊宏才未打上两个回合,就双双施展出兵之灵变,前者的三尖两刃刀化成一把怪形巨刃,后者的九幽鬼戟分裂成三十六种灵兵。
这二人的兵之灵变,一个走刚猛路线,一个走快攻路线,对战到一处,场上已看到二人的身影,只见飞沙走石,遮天闭月,横飞的劲气将地面划出一道道的裂痕,周围十多米内的草木、石头俱被绞碎,对于两军的将士们而言,这根本不是人类的战斗,而是神与鬼的撕杀。
兵之灵变太耗费灵气,无法维持的太久,上官元让与长孙渊宏恶战十余个回合,两人打了个半斤八两,以他二人的灵武和修为,在十几个回合内也不可能分出胜负。不过长孙渊宏见周围的风国伏兵太多,怕再打下去会被对方团团包围,虚晃一招,他率先弃战而走。
长孙渊宏是带三千轻骑出来的,回去时只剩下不到一千人,另外的两千多人都战死在风军的包围圈里。
偷偷摸摸的不行,随即长孙渊宏又动一次大军团出击的硬攻。
风军并未迎战,而是死守营寨,顽强拒敌。
宁军没有攻击的太久就草草退了回去,并非是因为死伤过大,而是因莫军得知大批的宁军离关,趁机又对月门关动猛攻,长孙渊宏担心风营没有冲下来,月门关又被莫军夺了去,那己方的形势就极为被动了,他没有办法,只好先撤退,稳住月门关后再做打算。
几天的时间下来,长孙渊宏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尽了,脑袋都快要挖空了,可无论是明攻亦或暗袭,就是穿不过风军的堵截,以长孙渊宏为的数十万宁军被风莫联军死死拖在月门关内。
长孙渊宏回不去良州,可唐寅那边的风军从未停止过向西推进的步伐,在进入云口郡的第十天,二十多万风军终于抵达良州。 ↑返回顶部↑
对这样的口气,长孙渊宏的心里不爽到了极点,而且战事打到现在,哪是他想走就能走得了的?莫军又不是木头,一旦他离开北上,难道莫军不会随后追杀吗?
莫国骑兵,向来骁勇善战,而且战术多变诡异,神鬼莫测,己方将士是即跑不过人家,在平地上又打不过人家,若是放弃天险的城防,己方大军就等于是在自寻死路。
严初的调令在长孙渊宏眼中,完全是个愚蠢至极的笑话。
长孙渊宏接到调令之后,差点当场就做出回绝,但冷静一考虑,还是算了,如果做出回绝,太驳大王的面子,自己不听也就是了。
所以,严初的调令是比唐寅调令先到的,而长孙渊宏并没有按令行事。
第773章
其实,只要严初在调令中说明都城目前岌岌可危的形势,即便言语焦急恶劣了一点,长孙渊宏也能理解,而且也会第1时间赶回去,哪怕是麾下的将士们都死光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也得赶回都城去救援。
可严初偏偏没有在调令中写明这些,很简单,这是出于君主的面子,他是大王,他的命令就是王令,长孙渊宏身为宁国的臣子,必须得无条件的服从,他无须向自己的臣子做出过多的解释和赘述。
严初这么做并没有错,长孙渊宏的做法也不能说是错的,有错的是他二人之间长久以来的不信任以及种种的矛盾。
当长孙渊宏现平原军和三水军汇合北上,绕到自己背后的时候,他也就明白了,风军是怕自己回都,所以先行北上去封堵自己的。由于平原军和三水军驻扎在距离月门关较远的地方,并未截断月门关的补给,只是隔断其归都之路。
对于风军的做法,长孙渊宏十分不解,风军为何要堵截自己北上,难道他们那么有信心能和莫军联手全歼自己麾下的这数十万将士?
现在,长孙渊宏还不知道肖陵郡惨败的消息,在那个年代,消息的传播也特别缓慢,如果不是有专人通知,以肖陵郡和佳尚郡的距离,即便隔个一年半载消息都未必能传过来。
调令传到月门关,但长孙渊宏却迟迟为动,严初可急了,如果长孙渊宏不回来救援,就算川贞肯出兵伐风,恐怕良州也保不住了。
严初一口气又给长孙渊宏连下三道调令,令他无论如何也得撤离月门关,率军回都。
只与莫军交战的时候,长孙渊宏都走不了,现在风军已经切断归路,更是无法撤回了,不过接连收到三封调令,从中也能感觉到严初的急迫,直到这时候,长孙渊宏才意识到是不是都城生了什么危急的变故。
他急忙写了一封回书,里面详细说明自己目前的难处,而后询问严初,都城现在的形势如何。他的回书直接以都城飞来的信鸽传递回去,没过两天,信鸽返回,长孙渊宏这才知道肖陵郡失守,风军已进入云口郡,正长驱直入的向良州方向推进。
只是这时候长孙渊宏再了解到这些为时已晚,现在他真的是想撤都撤不出去了。前面有数十万之众的莫军,后面还有十多万虎视耽耽的风军精锐,据报,风军阵营中还看到上官的旗号,不用探明也知道,必是上官元让已到了风军阵营。
前后皆有强敌,这让他如何撤退?但是都城还不能不救,最后,一筹莫展的长孙渊宏干脆使出险着,只带三千骑兵,悄悄出关北上,希望能从风军的眼皮子底下混过去。
不过,他的这个举动已在梁启的预料之中,后者事先布好埋伏,长孙渊宏正要趁夜摸黑绕过风军大营时,周围伏兵四起,上官元让一马当先的冲杀出来,不找别人,看到长孙渊宏后,提刀直奔他去了。
二人一照面就展开恶战,战斗的时间并不长,但激烈程度可比上次长孙渊宏和连戈的对战要大得多。
上官元让和长孙渊宏才未打上两个回合,就双双施展出兵之灵变,前者的三尖两刃刀化成一把怪形巨刃,后者的九幽鬼戟分裂成三十六种灵兵。
这二人的兵之灵变,一个走刚猛路线,一个走快攻路线,对战到一处,场上已看到二人的身影,只见飞沙走石,遮天闭月,横飞的劲气将地面划出一道道的裂痕,周围十多米内的草木、石头俱被绞碎,对于两军的将士们而言,这根本不是人类的战斗,而是神与鬼的撕杀。
兵之灵变太耗费灵气,无法维持的太久,上官元让与长孙渊宏恶战十余个回合,两人打了个半斤八两,以他二人的灵武和修为,在十几个回合内也不可能分出胜负。不过长孙渊宏见周围的风国伏兵太多,怕再打下去会被对方团团包围,虚晃一招,他率先弃战而走。
长孙渊宏是带三千轻骑出来的,回去时只剩下不到一千人,另外的两千多人都战死在风军的包围圈里。
偷偷摸摸的不行,随即长孙渊宏又动一次大军团出击的硬攻。
风军并未迎战,而是死守营寨,顽强拒敌。
宁军没有攻击的太久就草草退了回去,并非是因为死伤过大,而是因莫军得知大批的宁军离关,趁机又对月门关动猛攻,长孙渊宏担心风营没有冲下来,月门关又被莫军夺了去,那己方的形势就极为被动了,他没有办法,只好先撤退,稳住月门关后再做打算。
几天的时间下来,长孙渊宏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尽了,脑袋都快要挖空了,可无论是明攻亦或暗袭,就是穿不过风军的堵截,以长孙渊宏为的数十万宁军被风莫联军死死拖在月门关内。
长孙渊宏回不去良州,可唐寅那边的风军从未停止过向西推进的步伐,在进入云口郡的第十天,二十多万风军终于抵达良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