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林楠摇了摇头,没回答,只说:“我做事还真不如她灵活善变。”
  “那你还见皇上吗?”沈荣华想问他还见见端宁公主,怕尴尬,没问出来。
  “不光明正大见了,今晚去宫里看看他,遇合适的机会,跟他直接摊牌。我后天起程北行,要跟你娘见一面,你的事还有生意上的事,我都要交待下去。”
  “那好,你下午去蒲园和我娘见面吧!我来之前没跟她说你来京城了。”
  跟在林楠受教了一两日,沈荣华就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眼下的事也都理出了头绪。林楠帮她铺好了路,她做事更加顺手,只是有些事需要等待,令她心烦。
  营救方逸的事,还有沈贤妃一派涉嫌科考舞弊的事,林楠都让她等二皇子回京处置。事关重大,这些事不能暴露,否则打草惊蛇,可能危及身家性格。
  林楠去见仁和帝谈了什么,沈荣华不得而知,她只听说仁和帝病了,由五皇子代为监国。现在,五皇子在京城一枝独秀,他这一派的人就更加猖狂了。
  方逸殿试时被抓入狱,殿试成绩放榜晚了几天。象沈荣华的前世一样,杜昶中了状元,叶磊被点为探花,榜眼是一个年近四旬的男子,也属于五皇子一派。
  看到殿试的结果,沈荣华不惊讶、也不气愤,荣耀是暂时的,她相信杜昶活不过今年。先让杜昶和沈臻静成亲吧!一块收拾了,让他们同生共死更利落。
  仁和帝把端淑公主赐婚给叶磊,叶磊不愿意做驸马,他有野心,又嫌端淑公主太骄纵,还是个一指残废。可他的亲妹妹与柱国公府嫡次子海朝有了首尾,怀了身孕。海朝的元配发妻难产而死,可柱国公夫人还是说什么也不让叶志进门。
  叶志本想通过端淑公主求皇上或吴太后为她和海朝赐婚,没想到柱国公夫人竟以死威胁,她只好做罢。吴太后和沈贤妃一同出面,费了好多唇舌,总算说服了柱国公夫人。但因柱国公府有丧,不能办婚事,而且叶志进门必须为妾。
  不管怎么说,叶志的孩子没生在娘家,这也算是五皇子一派的胜利。
  临近端午,北狄国皇上才回复了盛月皇朝讲和的国书。北狄国同意讲和,但有三个条件,盛月皇朝必须答应,而且还要在三个月之内完成。
  第一条件是盛月皇朝派仁和帝亲生的公主和亲北狄,嫁给狄武赫为正妃。六公主曾自请和亲北狄,现在由北狄国提出来,这“美差”当然非她莫属。皇上让礼部把她记在顾皇后名下,她成了嫡出公主,身份更为体面。
  第二个条件是京城五百里之外,也就是小韩将军守卫的第二道防线之外的土地划归给北狄国。这样一来,北狄国就把漠北和塞北都收入囊中了。第三个条件是盛月皇朝赔偿北狄国粮食五千万担、白银五千万两,三个月之内交付。
  谨亲王和裕郡王率忠正臣子长跪午门之外,请求皇上不要答应北狄国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就连五皇子一派的臣子都觉得北狄国欺人太甚,若答应这两条是丧权辱国。但在洪涛和五皇子等人的劝说下,仁和帝还是答应了。
  午门外跪得人越来越多,谨亲王等人都跪三天了,也没人理睬,仁和帝照样签了国书,而且已经进入筹备阶段,一应事宜都由五皇子全权负责。
  最终,谨亲王昏倒在午门外,抬回府里一病不起,仁和帝直接让裕郡王和萧冶卸任,回府侍疾了。连谨亲王都栽了这么大的跟斗,别人再说什么也无用了。
  二皇子回京了,但仁和帝称病拒见,他在宫门外等了一天,也没到皇上。他连上了三份请安的折子,倒是都批复了,是朱批,却是五皇子批复的。
  皇上只是病了,五皇子就敢擅用朱批,这是欺君之罪。可他敢明目张胆使用,无所畏惧,就说明皇上已落到了他手里,受他摆布了。
  形式的严峻已超乎二皇子的预料,他现在人单势孤,只好忍耐。他又接连上了三份折子,不敢谈沈贤妃操纵科考舞弊之事,只是替方逸求情认错,请仁和帝放了方逸。仁和帝答应了,但同连成骏一样,朝廷对方逸也永不启用。
  不管怎么样,人放出来了,命保住了,不为官,也有许多事情可以做。话是这么说,学子十年寒窗,不就是为金榜题名,有朝一日登堂入阁吗?仁和帝一句永不启用对方逸打击很大,他什么也没说,就带初霜和二皇子回了西南省。
  一名内侍匆匆走出迈出宫门,告知在宫门外等了许久的沈荣华,说六公主正修习礼仪,吴太后和沈贤妃怕她劳累,不让人进宫打扰她。
  沈荣华看了那名内侍许久,看得他都有些慌乱了,才说:“我们回去吧!”
  确定六公主要和亲北狄国之后,沈荣华曾三次来求见,想跟六公主说说心里话,叙叙离别情。可每一次都被拒之门外,送进去的东西不是有人代收,就是被退回来。估计六公主不想去和亲,是沈贤妃等人逼迫她,还把她囚禁了。
  “姑娘,要不我们去求端宁公主想想办法。”
  “没用的,端宁公主知道我想见六公主,她要是有办法,早帮我了。”沈荣华想到端宁公主这段时间冷落了她,心里很难受,真怕两人之间产生芥蒂。
  “那我们怎么办?”
  “回去想想再说。”沈荣华嘴上这么说,其实决心已定。
  若在六公主起程之前,她一直见不到六公主的面,她就去漠北。她想看看连成骏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感受茫茫沃野,一望无垠,正好送六公主,见连成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