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权臣的早逝未婚妻 第76节(2 / 4)
颜芝仪会想要把爪子伸向香皂领域是因为做了个梦,可能跟她那阵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搞钱的有关,晚上竟然梦到了曾经看过手工皂制作视频。
这个梦像是某种暗示,刚好唤醒了她原本对这方面已经模糊的记忆,因此颜芝仪醒来后思考了一刻钟,就决定挽起袖子干了。
刚好家里的工具和材料越来越齐全,她又大概想起了那些步骤,趁热打铁试试也无妨,失败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当然了,颜芝仪觉得自己连口红都做得这么好,还幸运的找到了蜂蜡,这也是凝固香皂所需的材料,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手残党了,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对自己充满信心的颜芝仪这就开干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碱。哪怕上辈子是个文科狗,她也知道肥皂用的烧碱和食用碱不是一回事,前者有危险性,一般存在于实验室;后者就常见了,如今很多人都会用碱来发面。
颜芝仪完全不知道怎么提炼烧碱,只模模糊糊有个印象,好像古法肥皂需要用到草木灰,那她用草木灰加试用碱,岂不是双管齐下,更添了一份保障?
她按照这个方向努力了两天,最终以惨烈的失败告终,油脂完全无法凝固,浪费了好多材料。
刚好荣府管家来通知说上任租户已经将铺面清空了,管家得了荣太医的叮嘱,立刻找来了会修整铺子的匠人,而具体怎么做就需要颜芝仪来指挥了。
颜芝仪原本跟陆时寒一起画好了设计稿(她来指挥,陆大人负责执笔),直接把图纸交给荣府能干的管家也无妨,但她正好进入瓶颈期,就决定去店里瞧瞧,换一换心情。
这一瞧就发现了个宝贝,匠人已经机智的用上了石灰粉来盖房子和修整屋子!
颜芝仪看到石灰粉,瞬间又涌现出无数灵感,厚着脸皮让匠人给她装了一盒子带回家。当时她也被失败打击得失去了许多信心,觉得说不定草木灰不行,石灰水也不行呢,但恰恰相反,用上石灰水的第二天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然后在她孜孜不倦的尝试下,颜芝仪做出了大齐第一块本土香皂。
说是香皂,不如说肥皂更贴切些,一开始什么香料都没加的肥皂既不好闻也不好看,再可能是因为材料的局限性,导致凝固得过程很缓慢,颜芝仪始终觉得它跟洋行的香胰子相比质地也偏软,颜色看起来还灰扑扑的,就卖相挺磕碜的。
但颜芝仪一点也不气馁,她觉得自己这一小步,相当于时代的一大步,□□古代可没有发明出肥皂过,这个技术被西方垄断多少年了,她觉得自己牛逼坏了,就算做不出有资格放在自己店里的那种卖相,她再开个肥皂店,进军清洁行业行不行?再不济卖方子?
总之颜芝仪不需要担心回本问题,继续努力改进香皂配方。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陆时寒的副业搞得风生水起时,颜芝仪也同样红红火火,夫妻俩默契到连捞钱的步调都几乎一致了,在街头巷尾的读书人几乎人手一本状元郎亲笔所写、榜眼探花联名推荐的《科举笔记》时,颜芝仪的店也进入紧锣密鼓开张阶段了。
第九十六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
是的,在颜芝仪埋头研究的时候,陆时寒的书稿都飞速进入到了刊印上市阶段了,好像开启了什么时光加速器一般。
再加上她专注自己的事情,对其他都东西就不是很敏感了,感觉好像初稿完成也没过去几天,一眨眼,好家伙,样书就印出来了。
事实上刘老板的办事效率也的确很高,他的印书坊采用时下堪称尖端的活字印刷术,工人们又都是熟手,他们岁寒斋售卖的书籍绝大多数是自家印书坊出品,可见是做惯了这个活计。
陆时寒的稿子在识货的人眼中拥有很高的价值,但在工人看来都用着一样的文字,也没什么特殊的,跟普通书那样印,于是从最终稿出炉,到第一批样书生产出来,也才短短几天而已了。
而在陆时寒这个作者看过样书,觉得并无不妥后,刘老板那边就紧锣密鼓安排刊印和上市事宜了。
是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由刘老板负责,只要陆时寒想当甩手掌柜,他就可以直接躺着等分账。
当初签约,刘老板给了两种合作方案,第一种是时下最常见的买断模式,看在张大人面子,刘老板也想跟陆时寒这个状元郎结个善缘,因此愿意忍痛割利,一次付给陆时寒一千两,那出这本书的盈亏刘老板自负,以后赚多赚少也跟作者本人没关系。
陆时寒最初想的便是这种方案,若能一次性拿到一千两,都可以在靠近外城位置买个宅子,已经比想象中好很多了。
但既然刘老板给了两种方案,他也没着急,听刘老板继续介绍第二种。
后者算是这个行业的“特殊合同”,名气不够大的文人不敢这么玩,因为不是直接拿润笔费了,而是以入股的方式,文人出文稿,书商负责生产和铺货,销售额出来后刨去成本再来分账。
刘老板说的也很坦诚,他在这行也算有些根基,有自己的印书坊,岁寒斋在江南几个文风鼎盛和经济繁荣的城市也有分斋,客源一下很固定,因此成本会相对减少一些,陆时寒若要选择后者,也可以投入成本,给他的分成高一些,但这些根基都是他打拼出来的,大头肯定是他自己。
刘老板表示他也不是白拿好处,若是发生意外这书出不成,或者最后卖书的钱还抵不回成本,损失的部分都是他自掏腰包,陆时寒一分钱都不用掏。
当然同样的,第二种方式的风险因素太高,但凡销量不那么尽如人意,那还不如直接拿一千两巨款的润笔费来得合算,而且还不用承担销售压力。 ↑返回顶部↑
这个梦像是某种暗示,刚好唤醒了她原本对这方面已经模糊的记忆,因此颜芝仪醒来后思考了一刻钟,就决定挽起袖子干了。
刚好家里的工具和材料越来越齐全,她又大概想起了那些步骤,趁热打铁试试也无妨,失败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当然了,颜芝仪觉得自己连口红都做得这么好,还幸运的找到了蜂蜡,这也是凝固香皂所需的材料,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手残党了,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对自己充满信心的颜芝仪这就开干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碱。哪怕上辈子是个文科狗,她也知道肥皂用的烧碱和食用碱不是一回事,前者有危险性,一般存在于实验室;后者就常见了,如今很多人都会用碱来发面。
颜芝仪完全不知道怎么提炼烧碱,只模模糊糊有个印象,好像古法肥皂需要用到草木灰,那她用草木灰加试用碱,岂不是双管齐下,更添了一份保障?
她按照这个方向努力了两天,最终以惨烈的失败告终,油脂完全无法凝固,浪费了好多材料。
刚好荣府管家来通知说上任租户已经将铺面清空了,管家得了荣太医的叮嘱,立刻找来了会修整铺子的匠人,而具体怎么做就需要颜芝仪来指挥了。
颜芝仪原本跟陆时寒一起画好了设计稿(她来指挥,陆大人负责执笔),直接把图纸交给荣府能干的管家也无妨,但她正好进入瓶颈期,就决定去店里瞧瞧,换一换心情。
这一瞧就发现了个宝贝,匠人已经机智的用上了石灰粉来盖房子和修整屋子!
颜芝仪看到石灰粉,瞬间又涌现出无数灵感,厚着脸皮让匠人给她装了一盒子带回家。当时她也被失败打击得失去了许多信心,觉得说不定草木灰不行,石灰水也不行呢,但恰恰相反,用上石灰水的第二天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然后在她孜孜不倦的尝试下,颜芝仪做出了大齐第一块本土香皂。
说是香皂,不如说肥皂更贴切些,一开始什么香料都没加的肥皂既不好闻也不好看,再可能是因为材料的局限性,导致凝固得过程很缓慢,颜芝仪始终觉得它跟洋行的香胰子相比质地也偏软,颜色看起来还灰扑扑的,就卖相挺磕碜的。
但颜芝仪一点也不气馁,她觉得自己这一小步,相当于时代的一大步,□□古代可没有发明出肥皂过,这个技术被西方垄断多少年了,她觉得自己牛逼坏了,就算做不出有资格放在自己店里的那种卖相,她再开个肥皂店,进军清洁行业行不行?再不济卖方子?
总之颜芝仪不需要担心回本问题,继续努力改进香皂配方。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陆时寒的副业搞得风生水起时,颜芝仪也同样红红火火,夫妻俩默契到连捞钱的步调都几乎一致了,在街头巷尾的读书人几乎人手一本状元郎亲笔所写、榜眼探花联名推荐的《科举笔记》时,颜芝仪的店也进入紧锣密鼓开张阶段了。
第九十六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
是的,在颜芝仪埋头研究的时候,陆时寒的书稿都飞速进入到了刊印上市阶段了,好像开启了什么时光加速器一般。
再加上她专注自己的事情,对其他都东西就不是很敏感了,感觉好像初稿完成也没过去几天,一眨眼,好家伙,样书就印出来了。
事实上刘老板的办事效率也的确很高,他的印书坊采用时下堪称尖端的活字印刷术,工人们又都是熟手,他们岁寒斋售卖的书籍绝大多数是自家印书坊出品,可见是做惯了这个活计。
陆时寒的稿子在识货的人眼中拥有很高的价值,但在工人看来都用着一样的文字,也没什么特殊的,跟普通书那样印,于是从最终稿出炉,到第一批样书生产出来,也才短短几天而已了。
而在陆时寒这个作者看过样书,觉得并无不妥后,刘老板那边就紧锣密鼓安排刊印和上市事宜了。
是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由刘老板负责,只要陆时寒想当甩手掌柜,他就可以直接躺着等分账。
当初签约,刘老板给了两种合作方案,第一种是时下最常见的买断模式,看在张大人面子,刘老板也想跟陆时寒这个状元郎结个善缘,因此愿意忍痛割利,一次付给陆时寒一千两,那出这本书的盈亏刘老板自负,以后赚多赚少也跟作者本人没关系。
陆时寒最初想的便是这种方案,若能一次性拿到一千两,都可以在靠近外城位置买个宅子,已经比想象中好很多了。
但既然刘老板给了两种方案,他也没着急,听刘老板继续介绍第二种。
后者算是这个行业的“特殊合同”,名气不够大的文人不敢这么玩,因为不是直接拿润笔费了,而是以入股的方式,文人出文稿,书商负责生产和铺货,销售额出来后刨去成本再来分账。
刘老板说的也很坦诚,他在这行也算有些根基,有自己的印书坊,岁寒斋在江南几个文风鼎盛和经济繁荣的城市也有分斋,客源一下很固定,因此成本会相对减少一些,陆时寒若要选择后者,也可以投入成本,给他的分成高一些,但这些根基都是他打拼出来的,大头肯定是他自己。
刘老板表示他也不是白拿好处,若是发生意外这书出不成,或者最后卖书的钱还抵不回成本,损失的部分都是他自掏腰包,陆时寒一分钱都不用掏。
当然同样的,第二种方式的风险因素太高,但凡销量不那么尽如人意,那还不如直接拿一千两巨款的润笔费来得合算,而且还不用承担销售压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