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宠记 第11节(1 / 4)
“嗯。”
小虎又看了看箱子,“我等您吃完,把箱子、鱼竿也带下去。”
“好。”
小虎离开之后,钟离妩拿起一个抄网,拎上先前用来洗手的小木桶,重新下水捞鱼虾。
山外的事情,她不需在意,倒是简让说过的关乎姻缘的言语,让前世的回忆浮现在脑海。
那一世,她在人们眼里,是屡嫁不成。
第一段姻缘定下来,她只有十二岁,是父皇做主。
三年后的春日,父皇驾崩。
那三年间,她已逐步成为母后的左膀右臂,父皇驾崩之后,胞弟继位登基。时年冬日,与她定亲的男子病故。
母后本就不大满意那门亲事,另给她选了一名望门子弟。
没想到的是,第二个与她定亲的男子及家族对年幼的新帝存着反心,又打心底轻视母后与他们姐弟两个,一再与亲王、藩王联手挑衅皇权。
如此一来,她若嫁了那男子,只能让婆家愈发有恃无恐。
是因此,出嫁的吉日遥遥无期,一拖就是两年。两年间,母后与她帮胞弟坐稳龙椅,将佞臣逐一除掉,自然包括那男子及家族——男子以为自己绝对可以成为当朝驸马,又年轻沉不住气,挑衅、触怒母后与她的事情没少做,最终,在他获罪入狱之前,皇室取消了这门亲事。之后,他流放千里,半年后身死。
从那之后,她就有了克夫的名声,只是没人敢在她面前说起罢了。
而她在那时候,反观身边人的姻缘,所见的美满的极少,因而有了消极的心思,打定主意不嫁。
后来,母后辞世,临终前叮嘱她一定要鼎力扶持胞弟。
她郑重应下,之后的年月,都在为这承诺付出,成了让言官经常弹劾的干政、毒辣的长公主,亦成了如何都嫁不出去的金枝玉叶——
又曾两次定亲,对方最看重的都只是她的地位、她左右皇帝心迹的能力。对方图谋不轨,她下手惩戒的时候也就不需留情,后来均以男方德行有亏而将婚事作罢。
再往后,胞弟渐渐长大,治国有方,而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直到撒手人寰。
那一世虽然疲惫,虽有缺憾,但是无悔。
她帮衬的、辅佐的,都是至亲,人对亲人,从来是做什么都不计代价。
也曾交下三两好友——都是男子,看待军国大事的眼光相同,很有默契,常促膝长谈、把酒言欢,但与儿女情长无关。
重获新生之后,她经常柔肠百转地思念胞弟、好友,是为此,四年前回到故国。
事实证明,她没有辅佐错人,更没看错友人,西夏在胞弟的治理下,愈来愈强盛,友人已成为胞弟的左膀右臂。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这样的局面,她完全放下心来,也完全将前世放下:
重获新生的自己是异乡人,胞弟亦有忠臣良将在身侧,不再需要她的帮助,她也真的受够了殚精竭虑的生涯,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才是上上策。
相反,若是想尽法子证明自己的灵魂归属于何人,完全是自讨苦吃——忙碌多少年都不见得有人相信,并且很有可能把自己推到险境。
生死离散,人经过了,承受了,便是缘分已尽,不需再妄想再续前缘。
她知道,胞弟在自己死后,追封谥号,厚葬,哀恸不已,罢免早朝四十九日,礼同母后故去的情形——他已为姐弟情分做到最多,且经年之后已完全接受了她身死的事实,何苦再去打扰他?
就算他相信、认可,自己又不能保证日后不会走在他前面,难道要让他再次面对离殇或再次希冀她灵魂附到另一个人身上么? ↑返回顶部↑
小虎又看了看箱子,“我等您吃完,把箱子、鱼竿也带下去。”
“好。”
小虎离开之后,钟离妩拿起一个抄网,拎上先前用来洗手的小木桶,重新下水捞鱼虾。
山外的事情,她不需在意,倒是简让说过的关乎姻缘的言语,让前世的回忆浮现在脑海。
那一世,她在人们眼里,是屡嫁不成。
第一段姻缘定下来,她只有十二岁,是父皇做主。
三年后的春日,父皇驾崩。
那三年间,她已逐步成为母后的左膀右臂,父皇驾崩之后,胞弟继位登基。时年冬日,与她定亲的男子病故。
母后本就不大满意那门亲事,另给她选了一名望门子弟。
没想到的是,第二个与她定亲的男子及家族对年幼的新帝存着反心,又打心底轻视母后与他们姐弟两个,一再与亲王、藩王联手挑衅皇权。
如此一来,她若嫁了那男子,只能让婆家愈发有恃无恐。
是因此,出嫁的吉日遥遥无期,一拖就是两年。两年间,母后与她帮胞弟坐稳龙椅,将佞臣逐一除掉,自然包括那男子及家族——男子以为自己绝对可以成为当朝驸马,又年轻沉不住气,挑衅、触怒母后与她的事情没少做,最终,在他获罪入狱之前,皇室取消了这门亲事。之后,他流放千里,半年后身死。
从那之后,她就有了克夫的名声,只是没人敢在她面前说起罢了。
而她在那时候,反观身边人的姻缘,所见的美满的极少,因而有了消极的心思,打定主意不嫁。
后来,母后辞世,临终前叮嘱她一定要鼎力扶持胞弟。
她郑重应下,之后的年月,都在为这承诺付出,成了让言官经常弹劾的干政、毒辣的长公主,亦成了如何都嫁不出去的金枝玉叶——
又曾两次定亲,对方最看重的都只是她的地位、她左右皇帝心迹的能力。对方图谋不轨,她下手惩戒的时候也就不需留情,后来均以男方德行有亏而将婚事作罢。
再往后,胞弟渐渐长大,治国有方,而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直到撒手人寰。
那一世虽然疲惫,虽有缺憾,但是无悔。
她帮衬的、辅佐的,都是至亲,人对亲人,从来是做什么都不计代价。
也曾交下三两好友——都是男子,看待军国大事的眼光相同,很有默契,常促膝长谈、把酒言欢,但与儿女情长无关。
重获新生之后,她经常柔肠百转地思念胞弟、好友,是为此,四年前回到故国。
事实证明,她没有辅佐错人,更没看错友人,西夏在胞弟的治理下,愈来愈强盛,友人已成为胞弟的左膀右臂。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这样的局面,她完全放下心来,也完全将前世放下:
重获新生的自己是异乡人,胞弟亦有忠臣良将在身侧,不再需要她的帮助,她也真的受够了殚精竭虑的生涯,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才是上上策。
相反,若是想尽法子证明自己的灵魂归属于何人,完全是自讨苦吃——忙碌多少年都不见得有人相信,并且很有可能把自己推到险境。
生死离散,人经过了,承受了,便是缘分已尽,不需再妄想再续前缘。
她知道,胞弟在自己死后,追封谥号,厚葬,哀恸不已,罢免早朝四十九日,礼同母后故去的情形——他已为姐弟情分做到最多,且经年之后已完全接受了她身死的事实,何苦再去打扰他?
就算他相信、认可,自己又不能保证日后不会走在他前面,难道要让他再次面对离殇或再次希冀她灵魂附到另一个人身上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