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家幺妹 第106节(2 / 2)
又有里长太太说:“这只鸡是怎么炖的,闻着味怪好的。”
宁婉就说:“汤里加了干荷叶,借了点清香。鸡肚里又放了红枣莲子糯米,既是菜,也可以当饭吃。”
女人在一处,就喜欢说些吃食,谁家饭菜好总是有面子的事,眼下见了宁家第一次请客的菜品,就知道这家人虽然从山村里搬过来的,但却不是寻常的乡下人,毕竟镇上的上等人家也未必能做出这样的席面来。
人齐了就开席,宁婉最后将几个炒菜从灶间端了菜摆上。镇上的新房子与三家村的不同,灶间不在正房中间,而是在屋子后面。这样的好处十分明显,首先不必一进门要从灶门穿过,堂屋里也不必烟熏火燎,且做饭和烧炕也都一样容易。唯有一点不便就是做了菜要穿过堂屋再进来,绕了半个屋子。
宁清和宁婉早分好了,宁清是成了亲的小媳妇,负责男客那边,事情虽然多了些,但又有刘五郎可以帮她,而宁婉便只管女客。
男客们多半喝酒说些读书生意之类的大事,而女客们就多是家长里短了,宁婉只听着大家说着话便顺着许老夫人的意思将自己夸得有如一朵花一般,而娘在一旁笑得嘴都合不上。
这也是常有的事了,宁婉早已经习惯了。
第110章 姨娘
女眷的席面通常很好伺候,菜上齐了大家喝上一两杯,酒量浅的就只吃菜,酒量好的就多喝些,大家再说些过日子的事,议论几句哪家的姑娘长得好,谁家看上了想求亲,哪家的媳妇好吃懒做,婆家后悔了之类的,当然被议论的人或者亲朋肯定不在场。
今天是宁家到马驿镇第一次请客,也是俗称的燎锅底,也就是搬到新家第一次请大家吃饭。在三家村里,燎锅底还要从旧房子烙上一块面饼,却不烙熟,用锅将那半熟的饼子带到新家继续烙熟了,再做酒菜招待亲朋。眼下宁家搬到镇上,锅都是新买的,自然没法子带一块饼过来,但第一次请客也就叫燎锅底了。
既然是到新的地方燎锅底,免不了会请些不大熟悉的人。许老夫人就将古太太介绍给于氏,“我们两家有亲,我又一向喜欢古家的二女儿,后来就由我家老先生做媒许给了敦儒,不想你们和敦儒家又是干亲,现在就都是一家人了。”
于氏笑应着,也指了宁清的婆婆,“这是我们的亲家,也是马驿镇上的人……”
大家说了一会儿话,便也就都熟了,宁婉和宁清也早将最后几个小菜炒好送了上来,许老夫人就就招手叫她,“这孩子忙了大半天了,赶紧坐下吃点东西!”
宁婉就笑着摆手,“老夫人和大娘、婶婶们吃,有什么事只管叫我。”
许老夫人就说:“桌上这么多好吃的,又有酒又有茶的,哪里还有事?你只管上桌,就是再讲规矩也要吃饭。”
于氏也觉得活儿都做完了,女儿也应该坐下吃饭,就点了点头说:“老夫人既然说了,就叫你二姐一起过来一起吃吧。”
宁婉看南屋那边也没什么事了,又有刘五郎在照应着,因此拉了宁清就在炕沿儿边上坐下吃饭。自家并非大户人家儿,请客也只男女两桌,自不可能又按辈分再分桌的,自家小辈的女孩坐在炕沿儿边上吃饭也没什么。
不想此时门帘子掀起,一个青衣小丫头扶进来一个人,那人就笑着说:“哎呦呦,我来晚了!”
宁婉一看是一个容貌秀丽的中年妇人,穿着一套大红的绸缎衣裳,鬓边插了一朵红绒花,发髻上又有几枝金钗,打扮得十分华贵,心里奇怪,明明客人已经到齐,这人是谁呢?赶紧起身,不好招呼,只道:“太太请炕上坐。”
这位太太倒不客气,听了宁婉招呼便脱鞋上了炕,在杨太太下首坐了下来。杨太太见于氏娘仨儿还怔着,就说:“这是我家益儿他娘,今天回娘家去了,原以为赶不回来,不想现在到了。” ↑返回顶部↑
宁婉就说:“汤里加了干荷叶,借了点清香。鸡肚里又放了红枣莲子糯米,既是菜,也可以当饭吃。”
女人在一处,就喜欢说些吃食,谁家饭菜好总是有面子的事,眼下见了宁家第一次请客的菜品,就知道这家人虽然从山村里搬过来的,但却不是寻常的乡下人,毕竟镇上的上等人家也未必能做出这样的席面来。
人齐了就开席,宁婉最后将几个炒菜从灶间端了菜摆上。镇上的新房子与三家村的不同,灶间不在正房中间,而是在屋子后面。这样的好处十分明显,首先不必一进门要从灶门穿过,堂屋里也不必烟熏火燎,且做饭和烧炕也都一样容易。唯有一点不便就是做了菜要穿过堂屋再进来,绕了半个屋子。
宁清和宁婉早分好了,宁清是成了亲的小媳妇,负责男客那边,事情虽然多了些,但又有刘五郎可以帮她,而宁婉便只管女客。
男客们多半喝酒说些读书生意之类的大事,而女客们就多是家长里短了,宁婉只听着大家说着话便顺着许老夫人的意思将自己夸得有如一朵花一般,而娘在一旁笑得嘴都合不上。
这也是常有的事了,宁婉早已经习惯了。
第110章 姨娘
女眷的席面通常很好伺候,菜上齐了大家喝上一两杯,酒量浅的就只吃菜,酒量好的就多喝些,大家再说些过日子的事,议论几句哪家的姑娘长得好,谁家看上了想求亲,哪家的媳妇好吃懒做,婆家后悔了之类的,当然被议论的人或者亲朋肯定不在场。
今天是宁家到马驿镇第一次请客,也是俗称的燎锅底,也就是搬到新家第一次请大家吃饭。在三家村里,燎锅底还要从旧房子烙上一块面饼,却不烙熟,用锅将那半熟的饼子带到新家继续烙熟了,再做酒菜招待亲朋。眼下宁家搬到镇上,锅都是新买的,自然没法子带一块饼过来,但第一次请客也就叫燎锅底了。
既然是到新的地方燎锅底,免不了会请些不大熟悉的人。许老夫人就将古太太介绍给于氏,“我们两家有亲,我又一向喜欢古家的二女儿,后来就由我家老先生做媒许给了敦儒,不想你们和敦儒家又是干亲,现在就都是一家人了。”
于氏笑应着,也指了宁清的婆婆,“这是我们的亲家,也是马驿镇上的人……”
大家说了一会儿话,便也就都熟了,宁婉和宁清也早将最后几个小菜炒好送了上来,许老夫人就就招手叫她,“这孩子忙了大半天了,赶紧坐下吃点东西!”
宁婉就笑着摆手,“老夫人和大娘、婶婶们吃,有什么事只管叫我。”
许老夫人就说:“桌上这么多好吃的,又有酒又有茶的,哪里还有事?你只管上桌,就是再讲规矩也要吃饭。”
于氏也觉得活儿都做完了,女儿也应该坐下吃饭,就点了点头说:“老夫人既然说了,就叫你二姐一起过来一起吃吧。”
宁婉看南屋那边也没什么事了,又有刘五郎在照应着,因此拉了宁清就在炕沿儿边上坐下吃饭。自家并非大户人家儿,请客也只男女两桌,自不可能又按辈分再分桌的,自家小辈的女孩坐在炕沿儿边上吃饭也没什么。
不想此时门帘子掀起,一个青衣小丫头扶进来一个人,那人就笑着说:“哎呦呦,我来晚了!”
宁婉一看是一个容貌秀丽的中年妇人,穿着一套大红的绸缎衣裳,鬓边插了一朵红绒花,发髻上又有几枝金钗,打扮得十分华贵,心里奇怪,明明客人已经到齐,这人是谁呢?赶紧起身,不好招呼,只道:“太太请炕上坐。”
这位太太倒不客气,听了宁婉招呼便脱鞋上了炕,在杨太太下首坐了下来。杨太太见于氏娘仨儿还怔着,就说:“这是我家益儿他娘,今天回娘家去了,原以为赶不回来,不想现在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