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不虚此行(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高适年岁不大,今年正好二十,之前由长辈行了冠礼。
  如高适这般人,他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一定规划。
  他打算先四处游历一番,增长自己的阅历,然后在一适当之处,安心下来耕读,充实自己,等到时机成熟,再行出仕。
  历史上高适游历长安之后,选择了在宋城定居,躬耕取给,直至开元十九年,动身北行,打算投奔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或者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但今时不同往日,高适游历长安后,耳中听到的莫不是裴旻之名,以及陇右的巨大变化。
  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的开通,不只是便利凉陇之地,关中长安才是最大的得利者,丝绸之路的终点,始终是长安。
  就算裴旻不在长安,长安依旧对他百般赞誉,留有他的传说。
  高适心血来潮,往陇右一行,见见传说中的神迹……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
  看着已经畅通无阻的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高适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另一个壮举秦直道。
  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北至九原郡,穿越十四个县一千六百多公里,堑山堙谷,两年成功。
  对于如此壮举,世人大多以谩骂诬蔑,劳民伤财。
  高适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因故高适自小接触过军事方面的知识,在军事上有着一定的见地,却知秦直道是那种过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壮举。
  若是无秦直道,秦汉朝想要控制朔方、九原、云中,无异于痴人说梦。
  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跟秦直道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加深了唐朝对于西方的控制力度。更为难得的是还促进了商道的发展,让凉州、陇右、关中大为得利,这一点即便是秦直道都不具备。
  最为难得的是因为技术的提升,唐朝拥有了一种叫“轰天雷”的神物,将开山修岭的损伤降至了最低。
  与修秦直道时白骨于野的景象,截然不同。
  高适于此对于那个就在不远凉州的裴旻充满了无限敬仰,情不自禁的就来到了凉州姑臧。
  正逢裴旻文章的盛传,高适心底更是崇拜,从而改变了历史选择,在姑臧城郊定居,耕作读书。
  在这里生活了半月,也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文人墨客,相约着一并来参加这士林盛会。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
  裴旻带张九龄、王昌龄、王维他们几人来此,一方面是让他们接触河西士林,为弘扬大唐文化,教化当地百姓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想物色物色一些人才,看看是不是有蒙尘的明珠等着发觉。
  高适此刻远不及历史那般优秀,却已经开始初露锋芒,谈吐之间,颇有见地。
  王之涣发现后,与之交谈了会儿,见他气度从容,说话言辞皆是不凡,引荐给了裴旻。
  见到自己的偶像,高适心底有着小小的激动,作揖道:“见过裴国公!”
  裴旻笑得跟大灰狼一般,道:“无需多礼,此刻无尊卑之别。能得季凌青眼,想必达夫不同凡响……”
  他一句话,既赞了王之涣,又拉近了与高适的关系。
  王之涣道:“之前在一旁听高兄谈论,听极高兄谈论河西教化,有很深见地。”
  裴旻感兴趣道:“达夫不妨说说?”
  高适作揖道:“国公推崇教化,先前就有人说理当全面推广。晚生这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河西古来皆是西方荒芜之所,能够有今日之盛,与接纳西方,东西交流,戚戚相关。若无西方商贾的投资,我中原东方的商贾也不会在偏远的河西投资。一但双方商人离去,河西经济将损失惨重,甚至影响到长安。何况河西乃边陲之地,民风彪悍并非坏事,一方面提升兵源的素质。真有战事来临,非常时刻振臂一挥,所有百姓皆可成军。此二点乃河西特色,放弃特色,一味求改,诚乃舍本求末,非明智之举。”
  裴旻听得不住点头,道:“那你有何高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