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运娘子山里汉 第23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季妧怕他误会,解释道“诗的作者是一位叫黄庭坚的老先生,我也是无意中读到……甚是喜欢。”
  方老板捋着短须,目光放远,显然在想这黄庭坚是何许神圣。
  从事这个行业,文化圈的名人不说了如指掌,还是熟知一二的,按理说如此才华,早该蜚声文坛了才对。
  但思索良久也无所得,想来应该是位隐士。他遗憾的摇头,转而欣赏起季妧的字。
  诗自是不凡,更难得的是季妧竟写得一笔好字,宋璟将那张纸自桌案上拿起,细细端详。
  笔酣墨饱、挥豪自如,字里行间浸润出一种不羁的洒脱和肆意,很像是她给人的感觉,安静下藏着引而不发的飞扬。
  老板也情不自禁的点头,同时还有些意外“一般姑娘家学的都是簪花小楷,似你这般笔力和格局,竟是少见,丝毫不输男儿。”
  这已经是极大的肯定了。
  季妧松了口气,接下来便是详谈具体。
  大周朝雕版印刷术已经普及,大致的工艺流程是先在一张薄纸上写上字,反贴在木板上,再把字刻出,然后在板上加墨印刷。
  总得来说印一部书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周期长,且耗资不菲,从而也就决定了书的单本售价低不到哪去。
  拿最近盛行的《元气集》举例,仅有四十页篇幅,刻了不过一百首名家诗作,但印造、纸墨、工食钱种种加在一起,成本却是十六两白银。
  这种价码,有几个人消费得起?
  基于这种情况,抄书行业便应运而生。
  且不说手抄本要比刻印本卖的便宜,让一些囊中羞涩的人也能买得起书;生活窘迫的读书人通过抄书,还能解决经济问题,得以维持生计。
  比如宋璟,从老板口中得知,他已经在这里抄书四五年了。
  有人是为了赚钱的目的简单复制已有的书籍,有些人却是将抄书作为一种知识习得的手段。
  季妧觉得宋璟应该算兼而有之,且更偏向后一种。
  昨天马车上那么暗的天光,他都捧着书看得孜孜不倦,那种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也难怪能连过县、府两试了。
  至于季妧自己,明显就是第一种,因而她直接就问老板抄哪一种最能赚钱。
  书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读书人,而读书人十有都是奔着科举去的,因此科举用书、经史子集之类是最热门的系列,抄写费也最贵。
  但抄书这个行当,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当然首要是看字写的好不好,除此之外,还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比如誊写工整,保持书面干净,恒心细致缺一不可。
  方老板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农书递给季妧,让她先抄这本试试看。
  笔墨纸张都由书铺提供,因是宋璟介绍来的,老板也没收她押钱,
  约定好交书时间,季妧拿着一应东西告辞出了书铺,宋璟稍晚一步跟了上来。
  季妧看向宋璟手中新接的《左传》,这可是大部头。
  “你刚交过来几本,都不累?”
  宋璟笑了笑“写字算什么累,除了这个我也不会别的。再说,又能赚钱又能看书,何乐不为?”
  说得好有道理,季妧无法反驳。
  宋璟顿了顿,道“没想到你字写得那样好,也练了很久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