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三国演义》当兵书,仗不是这么打(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些日子里,洪承畴实在糟心。英亲王突然有了异心,满清朝廷内讧起来,他这个投降过来的汉官受了许多夹板气,窝囊至极。
  先是阿济格来了书信,让洪承畴和吴三桂随同他造反。信中说打回京城,杀了多尔衮兄弟之后,阿济格来当摄政王,洪、吴二人可以自行挑选地方成立王国。
  这种鬼话,洪承畴自然不会相信,吴三桂也不以为然。
  更何况洪承畴和吴三桂都是人精,他们明白,以阿济格的实力,绝对无法跟多尔衮抗衡,败亡伏诛是迟早的事情,他们不会蹚浑水的。
  但麻烦在于,鳌拜却不这么想。鳌拜是阿济格的政治同盟,从来与阿济格站在一条船上,他倒是想起兵追随阿济格,只是兵权在洪承畴手里。
  而后又收到了多尔衮的来信,信中措辞严厉,命令洪承畴待在成都,不得轻举妄动,否则视为谋反。
  偏偏此时明军又从重庆府杀来,即将攻打彭山县。成都危在旦夕,三人商议对策,说着说着又争吵起来。
  “还有什么好迟疑的,离开成都,去与英亲王会合!”鳌拜叫道。
  “弃城而逃,朝廷日后追究下来,咱们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吗?本帅之意,还是拼死一战!”洪承畴道,他主张迎战。
  吴三桂道:“我军自从去年攻入蜀地,已有数月。冬季虽然平定了摇黄十三家,取得了重大胜利,可将士们疲乏不堪,粮饷时常短缺,北方有变,军心更加不稳。明军这一次来势凶猛,我们如何抵挡得住?”
  鳌拜道:“平西王,你赞成我的意见,是吧?”
  吴三桂摇头道:“我的意见是退往西安,以免被明军包了饺子,同时保存实力,等着摄政王领兵来救援。至于追随英亲王,却是不能想也不敢想的,做臣子的要安守本分!”
  “滑头,我看你们是蛇鼠两端,骑墙派!”鳌拜愤愤不平。
  洪承畴苦笑道:“护军统领,我说句不该说的话,不管英亲王出于何种原因背叛摄政王,都是你们满人的事情。我们这些汉官平日里压根不能参与朝廷重大决策,高层内斗,我们也没资格参与。”
  “至于平西王的建议,本帅也不同意。蜀地得来不易,怎么能轻易放弃?范文程老大人要以蜀地为跳板,实施大迂回包抄的战略,这是以前就定下来的。倘若蜀地丢失,摄政王会放过咱们吗?”
  是战还是逃,又该怎么逃,该支持英亲王还是摄政王,这些问题让他们三人头疼不已,分歧越来越大。
  最后还是洪承畴老谋深算,他决定先稳住鳌拜,意味深长劝道:
  “护军统领,你我一路西征而来,在军中相处日久,已有袍泽之情。本帅无意掺和英亲王与摄政王的争斗,但不忍心看着你步入歧途,给你指点一条明路吧。”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谁都可以退出蜀地,唯独护军统领你不能退。原因何在呢?”
  “护军统领与英亲王的关系,咱们心知肚明。现在川蜀之地可以说是英亲王的大后方,万一英亲王出师不利,还可以退到蜀中以求自保。如果连蜀地也丢失了,英亲王就没有退路啦!”
  “而且你敢保证,英亲王一定能打败摄政王吗?只要蜀地还在护军统领手里,不管两王相争结果如何,他们都会重视你,你才能手握筹码确保无虞。”
  这一通言论,彻底忽悠住了鳌拜。
  鳌拜拍着额头道:“是这么一个道理,我差点坏了大事。洪大帅,某家这就领兵去彭山县抵御明军,为你们整军备战争取时间!”
  鳌拜答应守卫成都,吴三桂便不再多说。但吴三桂多了个心眼,暗中命令部下做好准备,只要势头不对,立即逃跑。
  ……
  却说鳌拜带领两万八旗护军到了彭山县,不断接到探子传回来的消息,明军已经拿下了眉州,不日就会兵临城下。
  鳌拜团团踱步,自言自语道:“明军有十多万人,而我只有两万士兵,且彭山县城破旧狭小,正面硬拼肯定有输无赢。”
  回头看见书桌上放着的《三国演义》,便坐回椅子里,翻阅起来,想从中寻找个出其不意的计策。
  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四年,命大学士达海译《孟子》,《通鉴》,《六韬》,及《三国演义》。演义告成,此后满人行军打仗多以此为据。
  鳌拜虽然是个大老粗,但非常痴迷《三国演义》,他号称巴图鲁,经常自比为三国时期的猛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