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赵高的安排(1 / 2)
赵高当然还记得刘邦,那是在秦王政二十年,大秦第一次伐楚失败后,嬴政拜老将王翦为帅,白宣为监军,调集大军六十万二次伐楚。在大战开始之前,嬴政带着胡亥、赵高、李斯出函谷关抵达修鱼城然后座驰车一路飞奔直奔平舆城,在中途遇到了还叫刘季的刘邦,那时的刘邦还是个草民。机缘巧合之下,刘邦和李斯相认,随后嬴政在胡亥建议下给刘季赐名刘邦,授泗水亭长。(详见本文第438章)
赵高笑嘻嘻的伸手扶起刘邦,又问了夏侯婴和樊哙的姓名之后,赵高对帐外喊到:“来人,拿些酒菜来。”
刘邦忙说:“大人不要麻烦了,我等回去再吃不迟。”
赵高:“你我也算故人相见,请你吃喝有何麻烦的?莫不是有佳人等候?”
刘邦脸上一红说到:“不瞒大人,卑下之前遇到了君侯,君侯还记得卑下,又听说卑下已经成家于是就送了一对双鱼佩做贺礼。卑下官小职微,本不敢有所奢望。但想起当年陛下和公子胡亥赐名授职之恩,大人以及丞相引荐之情,卑下忍不住想来见见。卑下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表达心中谢意。”
赵高:“你是个有良心的,也是个懂得感恩的,很不错。你现在官居何职,不会还是个亭长吧?”
刘邦:“刘邦无能,还是个亭长。”
赵高一愣,心说不可能吧。陛下赐名授职,有何丞相相识,怎还是个亭长,难道说是本事不济,或者是受人排挤,不应该呀。
不怪赵高疑惑,这个亭长的确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而且还是个没油水的苦差事。
按照大秦律定,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亭是秦代官府的末端组织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大致每十里(相当于3公里)设置一亭。
亭本来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亭有亭舍,负责接待往来的交通使者停留住宿,官府邮件的收发传递,也由亭传系统担当。听所在地区称为亭部,亭长负责亭部地区的治安,担当维持秩序,逐捕盗贼的责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亭相当于是邮政交通站和派出所的集合体。那么亭长应该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派出所的所长。
若是按照现在的理解,派出所的所长这官虽不大但权利着实不小,在当地绝对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实际上大秦的亭长跟现在的派出所所长完全不能比。
大秦的亭长不好当,首先是待遇不行。亭长算是一种临时的维护地方安全的吏,不在国家编制之内,因此亭长不享受国家官员的待遇,换句话说,亭长貌似是个官,实际上没编制。那么不是国家编制难道属于地方编制吗?答案是,依然不是!
大秦地方的两级官员郡守,县令(长)都有自己招收属官的权力,像地方政府中的主簿,曹官等等也不属于国家编制,但是可以由地方财政发放俸禄。但亭所辖范围太小(一般为十里),一般由本地人就近负责,所以地方财政也不管。
如此看来这亭长就是个姥姥不爱,舅舅不爱的人呗?但实际上亭长还是有点小权力,因为官府要依靠这些亭长处理民间的杂事,所以依靠这种权力他们也能获得点额外的收入,算是比一般百姓要强一些。
当然,亭长作为秦国的低级小吏也是有县里发给的工钱的。因为亭长归县丞直辖,所以这工钱归县丞发。这工钱虽然有定数,但少得可怜,有时候也不能按时发放,若是和县丞关系不咋地,那就等着吧。等到饿死也不一定能领到。亭长的主要职责是缉拿盗匪、摊派徭役、征收钱粮。这是一个苦差事,要知道大秦连年征战,同时还修长城、修道路,这徭役钱粮摊派的太频繁了。这些摊派原来是靠关中陇西和巴蜀的老秦人独自支撑,现在大秦一统天下,按理说均摊到全国百姓头上应该没多少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开国两场大战,众多工程,早已让老百姓应接不暇,苦不堪言。
郡县两级的官员都是从关中派来的老秦人,百姓们不敢惹,因为秦律森严,胆敢抗拒徭役税负的人轻了下狱充军,重了直接咔嚓。所以老百姓们都是敢怒不敢言,如此一来类似刘邦这样的底层小吏就成了百姓们发泄怒气的对象。毕竟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也不能因为几句话就告到上官那里,让乡亲们家破人亡不是。所以这大秦的亭长老实本分的人绝对当不了,太讲义气的人当着也憋屈,绝对属于有本事的人不愿干,没本事的人干不了的这样一个差事。
因为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智慧,对付啥样的人就有啥样的招,不要怪百姓刁滑,这真的是被生活所迫。
赵高当然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但他知道这亭长不属于大秦官员序列内,即便在吏中也是最底层。当年嬴政和李斯也就是一时开心给了刘邦这么个官职,这不是嬴政和李斯小气,本来就是偶然相遇,双方的身份地位差了十万八千里,而且又不知道刘邦有多大本事,给个亭长就不错了。可让赵高没想到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刘邦还是个亭长,这就不能不然赵高疑惑。
当年赵高见到刘邦时觉得刘邦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也应该不是那种小气和不会来事儿的人,这两者都不是那就是能力不行?可是为何白宣对他这么看重呢。
带着这个疑问,赵高问刘邦:“刘邦啊,你不用多说本官明白你的来意了。本官问你,君侯跟你说过什么没有?”
刘邦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高一看哈哈大笑说:“不怪你不敢直说,你一个亭长哪里知道的那么多。告诉你吧,和本官以及李丞相那是情同手足,关系匪浅。当年本官陪着陛下在赵国当质子的时候,本官就和陛下一样管君侯叫大兄,本官读书识字习武练剑都是君侯手把手教的。时至今日,本官仍把君侯看最自家兄长。李丞相就更不用说了,当年若没有君侯举荐哪有李丞相的今天。所有,本官和君侯其实是一家人,要不要本官把君侯请来见你。”
刘邦连忙摆手说到:“大人不必,刘邦信了。君侯但是对我说,要我去金陵找他,君侯说要我随他开拓海疆,博个封妻荫子。”
赵高:“你擅长水战?”
刘邦:“大人,刘邦虽生于沛县,家乡周围也有江河,但是却并不擅长舟师那一套。”
赵高:“你师承何人?学的是哪家门派?”
刘邦:“刘邦出身贫寒,没读过书,现在认得的这几个字还是我夫人教的。”
赵高:“你武艺如何?”
刘邦:“抓个小贼还行,对上剑客肯定没命,也没上过战场,若是上了战场估计不用多久就为国捐躯了。” ↑返回顶部↑
赵高笑嘻嘻的伸手扶起刘邦,又问了夏侯婴和樊哙的姓名之后,赵高对帐外喊到:“来人,拿些酒菜来。”
刘邦忙说:“大人不要麻烦了,我等回去再吃不迟。”
赵高:“你我也算故人相见,请你吃喝有何麻烦的?莫不是有佳人等候?”
刘邦脸上一红说到:“不瞒大人,卑下之前遇到了君侯,君侯还记得卑下,又听说卑下已经成家于是就送了一对双鱼佩做贺礼。卑下官小职微,本不敢有所奢望。但想起当年陛下和公子胡亥赐名授职之恩,大人以及丞相引荐之情,卑下忍不住想来见见。卑下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表达心中谢意。”
赵高:“你是个有良心的,也是个懂得感恩的,很不错。你现在官居何职,不会还是个亭长吧?”
刘邦:“刘邦无能,还是个亭长。”
赵高一愣,心说不可能吧。陛下赐名授职,有何丞相相识,怎还是个亭长,难道说是本事不济,或者是受人排挤,不应该呀。
不怪赵高疑惑,这个亭长的确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而且还是个没油水的苦差事。
按照大秦律定,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亭是秦代官府的末端组织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大致每十里(相当于3公里)设置一亭。
亭本来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亭有亭舍,负责接待往来的交通使者停留住宿,官府邮件的收发传递,也由亭传系统担当。听所在地区称为亭部,亭长负责亭部地区的治安,担当维持秩序,逐捕盗贼的责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亭相当于是邮政交通站和派出所的集合体。那么亭长应该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派出所的所长。
若是按照现在的理解,派出所的所长这官虽不大但权利着实不小,在当地绝对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实际上大秦的亭长跟现在的派出所所长完全不能比。
大秦的亭长不好当,首先是待遇不行。亭长算是一种临时的维护地方安全的吏,不在国家编制之内,因此亭长不享受国家官员的待遇,换句话说,亭长貌似是个官,实际上没编制。那么不是国家编制难道属于地方编制吗?答案是,依然不是!
大秦地方的两级官员郡守,县令(长)都有自己招收属官的权力,像地方政府中的主簿,曹官等等也不属于国家编制,但是可以由地方财政发放俸禄。但亭所辖范围太小(一般为十里),一般由本地人就近负责,所以地方财政也不管。
如此看来这亭长就是个姥姥不爱,舅舅不爱的人呗?但实际上亭长还是有点小权力,因为官府要依靠这些亭长处理民间的杂事,所以依靠这种权力他们也能获得点额外的收入,算是比一般百姓要强一些。
当然,亭长作为秦国的低级小吏也是有县里发给的工钱的。因为亭长归县丞直辖,所以这工钱归县丞发。这工钱虽然有定数,但少得可怜,有时候也不能按时发放,若是和县丞关系不咋地,那就等着吧。等到饿死也不一定能领到。亭长的主要职责是缉拿盗匪、摊派徭役、征收钱粮。这是一个苦差事,要知道大秦连年征战,同时还修长城、修道路,这徭役钱粮摊派的太频繁了。这些摊派原来是靠关中陇西和巴蜀的老秦人独自支撑,现在大秦一统天下,按理说均摊到全国百姓头上应该没多少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开国两场大战,众多工程,早已让老百姓应接不暇,苦不堪言。
郡县两级的官员都是从关中派来的老秦人,百姓们不敢惹,因为秦律森严,胆敢抗拒徭役税负的人轻了下狱充军,重了直接咔嚓。所以老百姓们都是敢怒不敢言,如此一来类似刘邦这样的底层小吏就成了百姓们发泄怒气的对象。毕竟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也不能因为几句话就告到上官那里,让乡亲们家破人亡不是。所以这大秦的亭长老实本分的人绝对当不了,太讲义气的人当着也憋屈,绝对属于有本事的人不愿干,没本事的人干不了的这样一个差事。
因为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智慧,对付啥样的人就有啥样的招,不要怪百姓刁滑,这真的是被生活所迫。
赵高当然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但他知道这亭长不属于大秦官员序列内,即便在吏中也是最底层。当年嬴政和李斯也就是一时开心给了刘邦这么个官职,这不是嬴政和李斯小气,本来就是偶然相遇,双方的身份地位差了十万八千里,而且又不知道刘邦有多大本事,给个亭长就不错了。可让赵高没想到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刘邦还是个亭长,这就不能不然赵高疑惑。
当年赵高见到刘邦时觉得刘邦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也应该不是那种小气和不会来事儿的人,这两者都不是那就是能力不行?可是为何白宣对他这么看重呢。
带着这个疑问,赵高问刘邦:“刘邦啊,你不用多说本官明白你的来意了。本官问你,君侯跟你说过什么没有?”
刘邦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高一看哈哈大笑说:“不怪你不敢直说,你一个亭长哪里知道的那么多。告诉你吧,和本官以及李丞相那是情同手足,关系匪浅。当年本官陪着陛下在赵国当质子的时候,本官就和陛下一样管君侯叫大兄,本官读书识字习武练剑都是君侯手把手教的。时至今日,本官仍把君侯看最自家兄长。李丞相就更不用说了,当年若没有君侯举荐哪有李丞相的今天。所有,本官和君侯其实是一家人,要不要本官把君侯请来见你。”
刘邦连忙摆手说到:“大人不必,刘邦信了。君侯但是对我说,要我去金陵找他,君侯说要我随他开拓海疆,博个封妻荫子。”
赵高:“你擅长水战?”
刘邦:“大人,刘邦虽生于沛县,家乡周围也有江河,但是却并不擅长舟师那一套。”
赵高:“你师承何人?学的是哪家门派?”
刘邦:“刘邦出身贫寒,没读过书,现在认得的这几个字还是我夫人教的。”
赵高:“你武艺如何?”
刘邦:“抓个小贼还行,对上剑客肯定没命,也没上过战场,若是上了战场估计不用多久就为国捐躯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