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江东平复之庐江归降(2 / 3)
鲜血顺着张承的衣甲流淌到了地上,此时张承并没有死,他只是无法呼吸,只是气力在抽离。
努力转过身子的张承尽可能的朝着孙亮的方向走了几步,然后跪在了地上。
嘴巴张张合合似乎是想要和孙亮说些什么,但是却因为脖子上的伤口而无法言语,血沫从嘴角溢出,感觉到自己已经再无气力的张承,最后只是朝着孙亮露出来了一个笑容。
头颅低落,身姿不倒,江东最后的老将,就这么永久的跪拜在了孙亮的面前!
张承的死亡十分的壮烈,但是却无法改变江东投降的事实。
诸葛孔明亲自上前拜会了孙亮,虽然诸葛孔明是胜利者,虽然孙亮年纪尚小,虽然无论是能力还是名望,小子孙亮都无法和诸葛孔明想比。
不对,是连诸葛孔明的一根手指头都比不了。
但是孔明仍然主动的站了过去,走到了孙亮的面前不远处,依照礼仪朝着孙亮躬身行礼,表达了自己的尊敬。
不为别的,只因为孙亮乃是君,他诸葛孔明是臣,这或许就是诸葛孔明被无数人追崇的原因。
温文尔雅,不卑不亢,为臣若此,为君何求。
对于孙亮的受降,那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说这本就是诸葛孔明的目的,就说孙弘为此都做了不知道多少事情了,哪里还会出现什么意外。
至于丁奉,留赞,以及被诸葛孔明下令以公爵之礼厚葬的张承。
那是一个王朝最后的倔强,若是一个王朝没有这种人物,那才是真正可悲的。
之后诸葛孔明亲自坐镇建业,安抚孙氏众人,同时以孙亮的名义颁布檄文,传播各地,告诉江东之人孙亮已经投降。
最为正统的一方孙家一族在这里宣布投降了大汉。
同时诸葛孔明亲自写了一封书信,让江东老臣滕胤带着前往了庐江, 那里有他的侄子诸葛恪。
对于这个侄子,诸葛孔明丝毫没有担心,除了他们都是诸葛家族之人以外,其实他们之前还有别样的缘分。
诸葛恪,差一点点就要管诸葛孔明叫一声爹,只不过最后诸葛瑾的选择不同罢了。
当初诸葛亮膝下无子,而诸葛瑾却是已经生了长子诸葛恪与次子诸葛乔,还有幼子诸葛融。
所有人都觉得诸葛乔的品行要比诸葛恪的更好,而当时年纪尚小的诸葛恪也还未曾展现出多么过人的实力。
因此很多人建议将诸葛恪送到诸葛孔明的麾下,而将诸葛乔留在身边。
但是因为诸葛恪乃是长子,虽然容貌不妥,但终归占着嫡长子的身份,这才被诸葛瑾留下了。
而诸葛乔现在不单单是诸葛孔明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也是汉室朝廷的吏部尚书,朝廷重臣。
不过即便如此,诸葛恪这些年和诸葛亮这一脉的关系也没有断了,很多人都觉得诸葛恪性格过于极端,恐怕日后会有大祸,所以诸葛恪也一直和诸葛孔明以及诸葛乔有书信来往。
包括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虽然已经是大汉的翊军将军兼任中护军,但是一直管诸葛恪叫伯父,算得上是联系着双方,同时这个孩子也颇得诸葛恪的喜欢。
这些关系在身上,加上诸葛恪本身也不是一个十足十的忠诚之人,他在关键时刻拥立了孙和,而不是回到建业拥护孙亮,也代表着这一个争权本就会是以悲剧收场。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毫无意外的诸葛恪在看到老臣滕胤之后,虽然面容不喜,虽然没有言语,但是两个人都知道这件事情的结局如何。
“老大人,此行之后是回转建业,还是...”
诸葛恪最后还是主动说话,不过他直接将投降说降之事给绕开了,转而问起了滕胤后面的计划。
不过当滕胤的回答说出来之后,诸葛恪就更加的沉默不言了。 ↑返回顶部↑
努力转过身子的张承尽可能的朝着孙亮的方向走了几步,然后跪在了地上。
嘴巴张张合合似乎是想要和孙亮说些什么,但是却因为脖子上的伤口而无法言语,血沫从嘴角溢出,感觉到自己已经再无气力的张承,最后只是朝着孙亮露出来了一个笑容。
头颅低落,身姿不倒,江东最后的老将,就这么永久的跪拜在了孙亮的面前!
张承的死亡十分的壮烈,但是却无法改变江东投降的事实。
诸葛孔明亲自上前拜会了孙亮,虽然诸葛孔明是胜利者,虽然孙亮年纪尚小,虽然无论是能力还是名望,小子孙亮都无法和诸葛孔明想比。
不对,是连诸葛孔明的一根手指头都比不了。
但是孔明仍然主动的站了过去,走到了孙亮的面前不远处,依照礼仪朝着孙亮躬身行礼,表达了自己的尊敬。
不为别的,只因为孙亮乃是君,他诸葛孔明是臣,这或许就是诸葛孔明被无数人追崇的原因。
温文尔雅,不卑不亢,为臣若此,为君何求。
对于孙亮的受降,那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说这本就是诸葛孔明的目的,就说孙弘为此都做了不知道多少事情了,哪里还会出现什么意外。
至于丁奉,留赞,以及被诸葛孔明下令以公爵之礼厚葬的张承。
那是一个王朝最后的倔强,若是一个王朝没有这种人物,那才是真正可悲的。
之后诸葛孔明亲自坐镇建业,安抚孙氏众人,同时以孙亮的名义颁布檄文,传播各地,告诉江东之人孙亮已经投降。
最为正统的一方孙家一族在这里宣布投降了大汉。
同时诸葛孔明亲自写了一封书信,让江东老臣滕胤带着前往了庐江, 那里有他的侄子诸葛恪。
对于这个侄子,诸葛孔明丝毫没有担心,除了他们都是诸葛家族之人以外,其实他们之前还有别样的缘分。
诸葛恪,差一点点就要管诸葛孔明叫一声爹,只不过最后诸葛瑾的选择不同罢了。
当初诸葛亮膝下无子,而诸葛瑾却是已经生了长子诸葛恪与次子诸葛乔,还有幼子诸葛融。
所有人都觉得诸葛乔的品行要比诸葛恪的更好,而当时年纪尚小的诸葛恪也还未曾展现出多么过人的实力。
因此很多人建议将诸葛恪送到诸葛孔明的麾下,而将诸葛乔留在身边。
但是因为诸葛恪乃是长子,虽然容貌不妥,但终归占着嫡长子的身份,这才被诸葛瑾留下了。
而诸葛乔现在不单单是诸葛孔明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也是汉室朝廷的吏部尚书,朝廷重臣。
不过即便如此,诸葛恪这些年和诸葛亮这一脉的关系也没有断了,很多人都觉得诸葛恪性格过于极端,恐怕日后会有大祸,所以诸葛恪也一直和诸葛孔明以及诸葛乔有书信来往。
包括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虽然已经是大汉的翊军将军兼任中护军,但是一直管诸葛恪叫伯父,算得上是联系着双方,同时这个孩子也颇得诸葛恪的喜欢。
这些关系在身上,加上诸葛恪本身也不是一个十足十的忠诚之人,他在关键时刻拥立了孙和,而不是回到建业拥护孙亮,也代表着这一个争权本就会是以悲剧收场。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毫无意外的诸葛恪在看到老臣滕胤之后,虽然面容不喜,虽然没有言语,但是两个人都知道这件事情的结局如何。
“老大人,此行之后是回转建业,还是...”
诸葛恪最后还是主动说话,不过他直接将投降说降之事给绕开了,转而问起了滕胤后面的计划。
不过当滕胤的回答说出来之后,诸葛恪就更加的沉默不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