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节(1 / 4)
戚玉秀失笑:“你本来也干不了啥。”
这真是大实话了,姜粤念叨:“其实我是有点用的……”
不管咋说,戚玉秀他们都没有耽搁,回去之后,略作收拾就送了姜粤。戚玉秀可不敢让姜粤走山路,她一路将姜粤送到了山下,几个小孩儿也都带着了,一起在山下吃了晚饭才分别。
虽然姜粤去了一趟“错位时空的六十年代”,也走过那条路,但是却不知道,诀窍在宝珠身上。
戚玉秀虽然相信姜粤的人品,但是却不赌姜粤的人品,所以她并没有提这一茬儿,甚至没有提诀窍到底是什么。姜粤自然也没多联想,在她看来,这就跟虫洞差不多?
一个有心瞒着,一个不求甚解,所以大家倒是都没问题。
不过姜粤也跟戚玉秀说好了,稍后卖了邮票会给她换成金条。
至于说换成现金,她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毕竟戚玉秀跟他们不一样,她是苦惯了的人,就算是有钱也不舍得大手大脚,花钱十分的仔细,买东西更是不会去那种很贵的地方。
就说之前手里有钱,就花了很久。
所以姜粤不赞成他们卖了钱拿现金,她觉得,还是拿金条更好一点,也好藏。如果拿了许多许多的他们这个时代的现金,一旦有一天过不来呢。
姜粤把自己的分析说给戚玉秀听,戚玉秀再赞成不过了。
虽然姜粤在家事上十分不行,但是这些道理懂的不是一点半点,而且看事情也想的长远。毕竟人的出身不同眼界也大不同。她只听戚玉秀说了一次也有可能再也来不了。
她就记在了心里,并且觉得戚玉秀他们不能在手里留太多现金。
戚玉秀记得姜粤的好的。
几人商量好了分别,此时超市还没关门,戚玉秀领着孩子过去买了一些吃食往回走,回到家已经九点多,几个小孩儿都困乏的不行,小孩子没有睡这么晚的时候呢。
姜粤走了,戚玉秀也放心很多,姜粤在,她是很怕家里来客人的。这要是有人,少不得要惹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麻烦。不过好在,大家还是忙着秋天的筹备,所以也没有空串门子。
不过三三两两的老爷们一起上山,少不得要说起今次的好事儿。而妇女同志们就更是如此了,戚玉秀是独来独往,但是一些结伴上山的,那肯定要讨论个不停。
即便是这个故事已经被大家嚼烂了,仍旧让大家乐此不疲。
每次说起,都是分外的激动。
村小学的学生,每人还领到了一只铅笔呢。
据说这也是人家捐赠的,他们村的村小学,并不仅仅是本村的娃娃,也有隔壁村子的。他们大队不是每个村都有学校,基本上没有学校的村子,孩子都是分散了上学,他们丰收大队不算是体面,所以外村过来的不多。可就算是不多,一个学校五个年纪,也有那么二三十个。
既然姜粤指明是捐给学校,大队长也没把这些外村的孩子抠出来,一样都有用一只铅笔。
一支铅笔两分钱,小孩子节省了用,能用一个多月呢。
小孩子们哪里遇到过这个好事儿,一个个高兴的不像样。这个不是大队长不照顾自己村,你都不上学,自然没有必要拿这个铅笔。只有学校的孩子才有。
所以说大队长能干三十年大队长,还是因为这人真的有成算。
这事儿传到了其他村子,有当爹妈的看着孩子拿出一只没用过的新铅笔,自然是纳闷又不解的。
一只铅笔两分钱,孩子哪有钱自己买?
这孩子就说了:“我们老师说,这是有一个阿姨捐了一百块钱给我们学校,说是给孩子们买铅笔,我们每个人都分了一只。”
一百块钱在这个年代购买力还是很旺盛的,除了每个学生得到一只新铅笔,还剩下一些,校长就做主,一个班级买了一盒粉笔。现在太不重视教育了,也是真的没钱,各个班级连粉笔都用的只剩下小小的粉笔头,还得尽量想办法省着。
这一次各个班级都配发了一盒粉笔,当老师的都高兴。 ↑返回顶部↑
这真是大实话了,姜粤念叨:“其实我是有点用的……”
不管咋说,戚玉秀他们都没有耽搁,回去之后,略作收拾就送了姜粤。戚玉秀可不敢让姜粤走山路,她一路将姜粤送到了山下,几个小孩儿也都带着了,一起在山下吃了晚饭才分别。
虽然姜粤去了一趟“错位时空的六十年代”,也走过那条路,但是却不知道,诀窍在宝珠身上。
戚玉秀虽然相信姜粤的人品,但是却不赌姜粤的人品,所以她并没有提这一茬儿,甚至没有提诀窍到底是什么。姜粤自然也没多联想,在她看来,这就跟虫洞差不多?
一个有心瞒着,一个不求甚解,所以大家倒是都没问题。
不过姜粤也跟戚玉秀说好了,稍后卖了邮票会给她换成金条。
至于说换成现金,她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毕竟戚玉秀跟他们不一样,她是苦惯了的人,就算是有钱也不舍得大手大脚,花钱十分的仔细,买东西更是不会去那种很贵的地方。
就说之前手里有钱,就花了很久。
所以姜粤不赞成他们卖了钱拿现金,她觉得,还是拿金条更好一点,也好藏。如果拿了许多许多的他们这个时代的现金,一旦有一天过不来呢。
姜粤把自己的分析说给戚玉秀听,戚玉秀再赞成不过了。
虽然姜粤在家事上十分不行,但是这些道理懂的不是一点半点,而且看事情也想的长远。毕竟人的出身不同眼界也大不同。她只听戚玉秀说了一次也有可能再也来不了。
她就记在了心里,并且觉得戚玉秀他们不能在手里留太多现金。
戚玉秀记得姜粤的好的。
几人商量好了分别,此时超市还没关门,戚玉秀领着孩子过去买了一些吃食往回走,回到家已经九点多,几个小孩儿都困乏的不行,小孩子没有睡这么晚的时候呢。
姜粤走了,戚玉秀也放心很多,姜粤在,她是很怕家里来客人的。这要是有人,少不得要惹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麻烦。不过好在,大家还是忙着秋天的筹备,所以也没有空串门子。
不过三三两两的老爷们一起上山,少不得要说起今次的好事儿。而妇女同志们就更是如此了,戚玉秀是独来独往,但是一些结伴上山的,那肯定要讨论个不停。
即便是这个故事已经被大家嚼烂了,仍旧让大家乐此不疲。
每次说起,都是分外的激动。
村小学的学生,每人还领到了一只铅笔呢。
据说这也是人家捐赠的,他们村的村小学,并不仅仅是本村的娃娃,也有隔壁村子的。他们大队不是每个村都有学校,基本上没有学校的村子,孩子都是分散了上学,他们丰收大队不算是体面,所以外村过来的不多。可就算是不多,一个学校五个年纪,也有那么二三十个。
既然姜粤指明是捐给学校,大队长也没把这些外村的孩子抠出来,一样都有用一只铅笔。
一支铅笔两分钱,小孩子节省了用,能用一个多月呢。
小孩子们哪里遇到过这个好事儿,一个个高兴的不像样。这个不是大队长不照顾自己村,你都不上学,自然没有必要拿这个铅笔。只有学校的孩子才有。
所以说大队长能干三十年大队长,还是因为这人真的有成算。
这事儿传到了其他村子,有当爹妈的看着孩子拿出一只没用过的新铅笔,自然是纳闷又不解的。
一只铅笔两分钱,孩子哪有钱自己买?
这孩子就说了:“我们老师说,这是有一个阿姨捐了一百块钱给我们学校,说是给孩子们买铅笔,我们每个人都分了一只。”
一百块钱在这个年代购买力还是很旺盛的,除了每个学生得到一只新铅笔,还剩下一些,校长就做主,一个班级买了一盒粉笔。现在太不重视教育了,也是真的没钱,各个班级连粉笔都用的只剩下小小的粉笔头,还得尽量想办法省着。
这一次各个班级都配发了一盒粉笔,当老师的都高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