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2 / 4)
萧彧和大夫们一起给伤患换好药,这才过来接待姚陶,主要问的是政务上的事。
今年的赋税已经征收完毕,除了崖州自留的,余下的粮食都已被送往吴县粮仓。
崖州的粮食本来是不送往吴县仓库储存的,由于梁豫二王造反,萧祎便开始为自己储备粮草。要离京城越近越好,他便将崖州与广州的粮食都征调去了吴县粮仓。
这样一旦与梁王开战,就有足够的粮草补给。
萧彧觉得征调去了也好,至少在明年纳粮之前,崖州没有必要的事务必须同朝廷报备,可以争取到将近一年的缓冲时间。
至于自己已经伏诛,要送人头过去,到时候完全可以推脱护送船只在海上失事,人头已经遗失,这事完全可以瞒天过海。
萧彧问:“姚大人,现有崖州税率几何?”
姚陶答:“崖州一年三熟,官田每亩每年四斗,民田每亩三斗。去岁灾荒,崖州的田赋临时又增加了三成。”
萧彧问:“商税呢?”
姚陶说:“除盐铁外,仅有酒课税,余者皆不课税。”
萧彧说:“以后田亩不论官私田,皆收三斗每亩。过段时间,我还会锻造一批锄犁等铁农具,以租赁的形式分发到各家,租赁铁器者,每家每年多缴一斗米。鼓励大家垦荒,百姓家中有余粮者,我们出资按市值购买,你看如何?”
姚陶惊讶道:“郎君,打造铁农具需要大量精铁,崖州精铁皆由船只自北面运来,每家都分发农具,只怕成本过于高昂,很难办到。”
萧彧道:“铁的事我有办法解决,姚大人不必担忧。人头税也将取缔。姚大人觉得我这课税法如何?”
姚陶说:“郎君体恤百姓,自是百姓之福。只是官府无钱可收,只怕难以维持下去,郎君莫要忘了,我们还有朝廷那样一个大敌,征兵、养兵、置办兵器,哪样都需花大钱。”
萧彧颔首:“姚大人所言极是,所以我没有取缔盐铁税。减免田赋,分发铁器,是为了提高百姓耕种的效率,这样便能节省出劳力,从而募集青壮年男从军。”
姚陶愣了片刻:“郎君打算如何征兵?”
安国是强行征兵制,独子不入伍,二三抽其一,四子以上者抽其二,入伍至少两年,这个政策引得百姓诸多不满。
但若是募兵,就需要足够的军饷来吸引人入伍。
萧彧说:“我想采取募兵制,愿意守护家园、建功立业者,可征集入伍,采取自愿原则。服役两年可退伍,家中免除两年赋税,自动延长留伍时间者,将发放俸禄。”
姚陶摇头:“自愿入伍恐有难度。郎君当前最需要的,便是大量的兵力,否则无法与朝廷抗衡。”
言下之意,还是要强行征兵。
萧彧叹气:“我知道,没有人愿意打仗。我也不愿意,但是有些仗,是不能不打的,比如保家卫国。所以我想试试。”
姚陶看着萧彧,没有说话,心里觉得他这方面有些天真,普通人哪有保家卫国的觉悟。
萧彧又说:“还有一事需要姚大人去督办。”
“郎君请讲!”姚陶说。
萧彧说:“我打算在各地兴办学塾,你将政令颁发下去,以临近几个村落为整体,找一个中间点,创办一所学塾,令六至十二岁孩童免费入学,不拘男女,不论贵贱,一视同仁。”
姚陶听到此处,目瞪口呆:“办学塾?不分贵贱,让所有孩子都上学?”
他想不明白,这些普通人读了书又有何用,朝廷取仕皆是要看门第的。
“正是,我免费提供书本。你负责找一批品行端正的读书人来当老师。教授这些孩子识字算数。”
萧彧觉得,募兵制要想推行下去,首先得让百姓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与从前相比,有了更好的变化,他们才愿意为守护这样的生活而付出努力和代价。 ↑返回顶部↑
今年的赋税已经征收完毕,除了崖州自留的,余下的粮食都已被送往吴县粮仓。
崖州的粮食本来是不送往吴县仓库储存的,由于梁豫二王造反,萧祎便开始为自己储备粮草。要离京城越近越好,他便将崖州与广州的粮食都征调去了吴县粮仓。
这样一旦与梁王开战,就有足够的粮草补给。
萧彧觉得征调去了也好,至少在明年纳粮之前,崖州没有必要的事务必须同朝廷报备,可以争取到将近一年的缓冲时间。
至于自己已经伏诛,要送人头过去,到时候完全可以推脱护送船只在海上失事,人头已经遗失,这事完全可以瞒天过海。
萧彧问:“姚大人,现有崖州税率几何?”
姚陶答:“崖州一年三熟,官田每亩每年四斗,民田每亩三斗。去岁灾荒,崖州的田赋临时又增加了三成。”
萧彧问:“商税呢?”
姚陶说:“除盐铁外,仅有酒课税,余者皆不课税。”
萧彧说:“以后田亩不论官私田,皆收三斗每亩。过段时间,我还会锻造一批锄犁等铁农具,以租赁的形式分发到各家,租赁铁器者,每家每年多缴一斗米。鼓励大家垦荒,百姓家中有余粮者,我们出资按市值购买,你看如何?”
姚陶惊讶道:“郎君,打造铁农具需要大量精铁,崖州精铁皆由船只自北面运来,每家都分发农具,只怕成本过于高昂,很难办到。”
萧彧道:“铁的事我有办法解决,姚大人不必担忧。人头税也将取缔。姚大人觉得我这课税法如何?”
姚陶说:“郎君体恤百姓,自是百姓之福。只是官府无钱可收,只怕难以维持下去,郎君莫要忘了,我们还有朝廷那样一个大敌,征兵、养兵、置办兵器,哪样都需花大钱。”
萧彧颔首:“姚大人所言极是,所以我没有取缔盐铁税。减免田赋,分发铁器,是为了提高百姓耕种的效率,这样便能节省出劳力,从而募集青壮年男从军。”
姚陶愣了片刻:“郎君打算如何征兵?”
安国是强行征兵制,独子不入伍,二三抽其一,四子以上者抽其二,入伍至少两年,这个政策引得百姓诸多不满。
但若是募兵,就需要足够的军饷来吸引人入伍。
萧彧说:“我想采取募兵制,愿意守护家园、建功立业者,可征集入伍,采取自愿原则。服役两年可退伍,家中免除两年赋税,自动延长留伍时间者,将发放俸禄。”
姚陶摇头:“自愿入伍恐有难度。郎君当前最需要的,便是大量的兵力,否则无法与朝廷抗衡。”
言下之意,还是要强行征兵。
萧彧叹气:“我知道,没有人愿意打仗。我也不愿意,但是有些仗,是不能不打的,比如保家卫国。所以我想试试。”
姚陶看着萧彧,没有说话,心里觉得他这方面有些天真,普通人哪有保家卫国的觉悟。
萧彧又说:“还有一事需要姚大人去督办。”
“郎君请讲!”姚陶说。
萧彧说:“我打算在各地兴办学塾,你将政令颁发下去,以临近几个村落为整体,找一个中间点,创办一所学塾,令六至十二岁孩童免费入学,不拘男女,不论贵贱,一视同仁。”
姚陶听到此处,目瞪口呆:“办学塾?不分贵贱,让所有孩子都上学?”
他想不明白,这些普通人读了书又有何用,朝廷取仕皆是要看门第的。
“正是,我免费提供书本。你负责找一批品行端正的读书人来当老师。教授这些孩子识字算数。”
萧彧觉得,募兵制要想推行下去,首先得让百姓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与从前相比,有了更好的变化,他们才愿意为守护这样的生活而付出努力和代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