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节(1 / 4)
一番排查,总算有了线索。射杀众人的箭头卸下后,是三叉尖口,刚好能完美匹配上燕安王部下的箭头。
如此,最直接的证据有了。
动手的导火索也齐全了。
由于三大巡察使包括了当今王爷,御史清流和一代老臣,死伤又尤其巨大,手段尤其残忍,所以群情激愤,上至皇帝下到平民,无不声讨燕安王。就是后宫也展开了好几轮的资助。荣华还大手一挥,直接捐了令荣安目瞪口呆的三千两白银作为表率……
朱永昊“顺应民意”,一纸《清塞檄文》下发。大军开拔。
然而,燕安之地却也揭竿而起了。
一因所有罪证燕安王皆不认,他不甘不愿被冤枉,他愤恨痛苦。二为燕安地百姓,为了燕安地官员,为了燕安地长治久安,他不得不反抗。
然而还有最重要的,则是燕安王世子,即朱承熠也在那千人之中——死了!
朱承熠是燕安王唯一嫡子,王位的继承人,却这么荒唐死了!
燕安王怒不可遏,也散布了讨伐檄文。声称如此悲剧,分明是现皇帝自导自演,口口声声被迫害,实际是为了以正义姿态撤藩,事实真正违背太祖遗愿,残害血脉的正是现皇帝!
然而大周上下处于受害者位置,燕安王的说辞被看作了垂死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狡辩和栽赃。
至于朱承熠的死,朱永昊只轻描淡写解释到:
朱承熠是自己主动要求加入巡查队的。巡查队身负使命,又有风险,他之所以答应朱承熠,既是念在亲属关系上,希望之有将功补过之心,又希望以朱承熠的身份来保护巡查队顺利进入燕安地。哪知他尚未公布此消息,队伍还没完全进入燕北之地,便遭了暗杀……可见是天意……
事实从燕安王发布檄文那一刻便已经输了。不管先前所有证据的真假,此刻的他已是板上钉钉的谋反罪。
就这样,朱永昊得偿所愿,终于站在了最完美的位置用最适合的借口发动了这次战争。
他,顺应天意,响应民意,众望所归!
当时的征北大将军,正是朱永昊最信任且倚靠的虞博鸿。
历经了七个月又十八天,大周军赢了。
然而虞博鸿回信里却并不是很高兴。
后来他吐露:之所以这场战争得以迅速推进和收场,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与燕安军多年不死不休的鞑军反戈一击之缘故。燕安军被前后夹击,插翅难飞,焉有不败之理?……
然而就这一点,当时的说法,是燕安军多行不义必自毙。完全弱化了鞑军这莫名其妙的出击。
若没有多年后再起的战事,包括荣安在内的大周人还真得以为燕安军皆是混吃等死,败絮其中的酒囊饭袋……
第127章 改变那结局
当时大胜,举国欢庆,燕安王一行被押解入京。
谋逆罪的下场,可想而知。
抄家是必然,燕安王府被撤,财富充入国库。燕安王一脉直系全被砍头。旁亲也皆流放岭南,永不得回京。就连嫁人多年的长宁郡主也自缢了。
据说燕安王被砍头前仰天长啸,义正辞严。
说他能做的都做了,他全力抗敌,鞠躬尽瘁。他为了打消皇室疑虑,把唯一的嫡子送入京城,却害死了儿子。是他对不起儿子!他确实有愧先祖。却不是因为造反,而是因为没能完成先祖宏愿,没能彻底赶跑鞑子,更遗憾在位者其心不正,被利益蒙蔽双眼,终有一天会自食恶果。大周将败!国运将衰!时局将乱!百姓将苦!……
无人知晓那是预言还是诅咒,但却莫名烙在了不少人心中……
那一日京城大暴雨。 ↑返回顶部↑
如此,最直接的证据有了。
动手的导火索也齐全了。
由于三大巡察使包括了当今王爷,御史清流和一代老臣,死伤又尤其巨大,手段尤其残忍,所以群情激愤,上至皇帝下到平民,无不声讨燕安王。就是后宫也展开了好几轮的资助。荣华还大手一挥,直接捐了令荣安目瞪口呆的三千两白银作为表率……
朱永昊“顺应民意”,一纸《清塞檄文》下发。大军开拔。
然而,燕安之地却也揭竿而起了。
一因所有罪证燕安王皆不认,他不甘不愿被冤枉,他愤恨痛苦。二为燕安地百姓,为了燕安地官员,为了燕安地长治久安,他不得不反抗。
然而还有最重要的,则是燕安王世子,即朱承熠也在那千人之中——死了!
朱承熠是燕安王唯一嫡子,王位的继承人,却这么荒唐死了!
燕安王怒不可遏,也散布了讨伐檄文。声称如此悲剧,分明是现皇帝自导自演,口口声声被迫害,实际是为了以正义姿态撤藩,事实真正违背太祖遗愿,残害血脉的正是现皇帝!
然而大周上下处于受害者位置,燕安王的说辞被看作了垂死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狡辩和栽赃。
至于朱承熠的死,朱永昊只轻描淡写解释到:
朱承熠是自己主动要求加入巡查队的。巡查队身负使命,又有风险,他之所以答应朱承熠,既是念在亲属关系上,希望之有将功补过之心,又希望以朱承熠的身份来保护巡查队顺利进入燕安地。哪知他尚未公布此消息,队伍还没完全进入燕北之地,便遭了暗杀……可见是天意……
事实从燕安王发布檄文那一刻便已经输了。不管先前所有证据的真假,此刻的他已是板上钉钉的谋反罪。
就这样,朱永昊得偿所愿,终于站在了最完美的位置用最适合的借口发动了这次战争。
他,顺应天意,响应民意,众望所归!
当时的征北大将军,正是朱永昊最信任且倚靠的虞博鸿。
历经了七个月又十八天,大周军赢了。
然而虞博鸿回信里却并不是很高兴。
后来他吐露:之所以这场战争得以迅速推进和收场,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与燕安军多年不死不休的鞑军反戈一击之缘故。燕安军被前后夹击,插翅难飞,焉有不败之理?……
然而就这一点,当时的说法,是燕安军多行不义必自毙。完全弱化了鞑军这莫名其妙的出击。
若没有多年后再起的战事,包括荣安在内的大周人还真得以为燕安军皆是混吃等死,败絮其中的酒囊饭袋……
第127章 改变那结局
当时大胜,举国欢庆,燕安王一行被押解入京。
谋逆罪的下场,可想而知。
抄家是必然,燕安王府被撤,财富充入国库。燕安王一脉直系全被砍头。旁亲也皆流放岭南,永不得回京。就连嫁人多年的长宁郡主也自缢了。
据说燕安王被砍头前仰天长啸,义正辞严。
说他能做的都做了,他全力抗敌,鞠躬尽瘁。他为了打消皇室疑虑,把唯一的嫡子送入京城,却害死了儿子。是他对不起儿子!他确实有愧先祖。却不是因为造反,而是因为没能完成先祖宏愿,没能彻底赶跑鞑子,更遗憾在位者其心不正,被利益蒙蔽双眼,终有一天会自食恶果。大周将败!国运将衰!时局将乱!百姓将苦!……
无人知晓那是预言还是诅咒,但却莫名烙在了不少人心中……
那一日京城大暴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