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2 / 4)
齐御史亲自登门告诉陶睿这件事的严重性,很是为他担忧,却发现陶睿一点都不怕,反而安慰他叫他不要多思多虑,影响身体。
他回府同齐夫人一说,齐夫人叹道:“陶姑娘当真是有福气,在陶家就是长辈疼爱,有了谨之这个兄长之后,日子过得比谁都舒坦。谨之能护她到这种地步真是我没想到的。”
齐御史看着她问:“你看出儿子的心意了吧?你如何想?”
齐夫人笑起来,白了他一眼,“儿子那么明显,谁看不出来,他还整日的在我跟前晃悠,说什么小妾通房都是祸害,烦得我恨不得将他撵出去。他连他姐姐、妹妹都要千叮万嘱,生怕让陶姑娘受委屈。我还从未见儿子对一件事这么上心呢。
最重要的是,儿子开始上进了,在想办法谋缺了,我这心啊,真是这么多年都没这般顺畅过。
陶姑娘是个好姑娘,我们就帮儿子求娶到这个媳妇吧。”
齐御史笑着点点头。他人品端正,他的妻子儿女也一样。如今他感觉陶睿可能要遭殃,不但没有避而远之,还又去找了陶睿一趟,提出尽快将福喜嫁入齐家。
那样福喜就是齐家人了,陶金他们就是齐家的姻亲,萧家就算对付陶睿也要顾及一下齐家,不会斩草除根,对付福喜和陶家人。
陶睿听完他的话半晌没出声,齐御史着急道:“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这是要紧的大事。”
陶睿说道:“我不是犹豫,我是有点感动。想当初您老看见我就烦,没想到今日会这般帮我。”
齐御史皱眉摆摆手,“大男人说话这么牙酸,什么感动不感动的,解决事情才是要紧。”
陶睿抬手给他倒茶,笑说:“伯父,我什么时候做过没把握的事?您就把心放在肚子里,我管保不会有事。”
齐御史看看他,这才想到事情可能有什么隐秘的内情,陶睿此时不方便说,但确实有把握对上萧家。那便好,他就放心了。
齐家在这件事上表现的态度,让陶睿确定齐家是真的会爱护福喜,这倒是个意外之喜。不过福喜还是要过了二十再嫁,不急。
大理寺办事速度很快,且皇帝这次是真的要查,一切从严,萧太师多番活动都插不上手,那十八人直接就被定了罪。
事实上最后落罪的不止是十八人,还有他们牵连出的其他人。比如靠科举泄题当了官的那几个人,取题、泄题中过手的所有人;私造兵器从哪里来的原料,藏在什么地方,由谁提供的钱财;倒卖官位中获益的人以及他们背后由谁主使等等。
这件案子比江南知府的案子大多了,总共牵扯出108人!抄家所得财物和缴获的兵器数目惊人,一下子成了全国闻名的大案,陶睿也因此案名扬大周,成了百姓心中的少年英雄,树立了一个胆大心细、刚正不阿的形象。
甚至开始有人拦陶睿的轿子,跪地告状喊冤情了,陶睿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好到不能再好。
而萧家一下子成了千疮百孔,他们在查案期间做了许多事,但做得越多越容易暴露,皇帝的暗卫倾巢而出,直接将萧家查了个底朝天,连带二皇子那些事也全查出来了。
二皇子何止是要夺嫡,他还打算万一夺嫡失败就举兵造反!
皇帝不怕人有野心,相反,聪明人有野心,他还会很欣赏,但他厌恶人品低劣的人,这种人夺什么嫡?有什么资格做皇帝?
皇帝知道自己偏心,所以从未希望其他子女多孝顺他,可要造反推翻他,绝对触到了他的底线。
皇帝授意丞相参了萧太师,当朝罢免了萧太师的官,令他告老还乡,算是给了他最后一份体面。
二皇子慌了,竟和萧家划清界限。由他处置的那个表舅舅知府,明明之前还不是死罪,被他直接定成了死罪,连其家人都给流放三千里,幼童都没放过。
二皇子以此向皇帝表忠心,更咽着说从前没看清萧家人的真面目。
皇帝看着他面无表情,久久沉默,连训斥都不想训斥他。
后宫萧贵妃还知道长跪不起为娘家求情,二皇子怎么就这么冷血?
权势迷人眼,皇帝也是从夺嫡这条路走过来的,这一瞬间,他仿佛从二皇子身上看到了当初兄长、弟弟的影子。
皇帝又不期然想到了三公主曾给他看的陶睿作的诗。那首诗透着对快乐最单纯的向往,简单的、纯粹的快乐,也许生在一户好人家比生在皇家要幸福许多。
最后皇帝叹了口气,挥挥手让二皇子退下了,第二天就对外称二皇子病了,不适宜再上朝办差,令其在府中养身体。他倒是没圈禁二皇子,就是卸了二皇子所有的权力,萧贵妃也贬为了萧妃,没有封号,成了妃中最末。 ↑返回顶部↑
他回府同齐夫人一说,齐夫人叹道:“陶姑娘当真是有福气,在陶家就是长辈疼爱,有了谨之这个兄长之后,日子过得比谁都舒坦。谨之能护她到这种地步真是我没想到的。”
齐御史看着她问:“你看出儿子的心意了吧?你如何想?”
齐夫人笑起来,白了他一眼,“儿子那么明显,谁看不出来,他还整日的在我跟前晃悠,说什么小妾通房都是祸害,烦得我恨不得将他撵出去。他连他姐姐、妹妹都要千叮万嘱,生怕让陶姑娘受委屈。我还从未见儿子对一件事这么上心呢。
最重要的是,儿子开始上进了,在想办法谋缺了,我这心啊,真是这么多年都没这般顺畅过。
陶姑娘是个好姑娘,我们就帮儿子求娶到这个媳妇吧。”
齐御史笑着点点头。他人品端正,他的妻子儿女也一样。如今他感觉陶睿可能要遭殃,不但没有避而远之,还又去找了陶睿一趟,提出尽快将福喜嫁入齐家。
那样福喜就是齐家人了,陶金他们就是齐家的姻亲,萧家就算对付陶睿也要顾及一下齐家,不会斩草除根,对付福喜和陶家人。
陶睿听完他的话半晌没出声,齐御史着急道:“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这是要紧的大事。”
陶睿说道:“我不是犹豫,我是有点感动。想当初您老看见我就烦,没想到今日会这般帮我。”
齐御史皱眉摆摆手,“大男人说话这么牙酸,什么感动不感动的,解决事情才是要紧。”
陶睿抬手给他倒茶,笑说:“伯父,我什么时候做过没把握的事?您就把心放在肚子里,我管保不会有事。”
齐御史看看他,这才想到事情可能有什么隐秘的内情,陶睿此时不方便说,但确实有把握对上萧家。那便好,他就放心了。
齐家在这件事上表现的态度,让陶睿确定齐家是真的会爱护福喜,这倒是个意外之喜。不过福喜还是要过了二十再嫁,不急。
大理寺办事速度很快,且皇帝这次是真的要查,一切从严,萧太师多番活动都插不上手,那十八人直接就被定了罪。
事实上最后落罪的不止是十八人,还有他们牵连出的其他人。比如靠科举泄题当了官的那几个人,取题、泄题中过手的所有人;私造兵器从哪里来的原料,藏在什么地方,由谁提供的钱财;倒卖官位中获益的人以及他们背后由谁主使等等。
这件案子比江南知府的案子大多了,总共牵扯出108人!抄家所得财物和缴获的兵器数目惊人,一下子成了全国闻名的大案,陶睿也因此案名扬大周,成了百姓心中的少年英雄,树立了一个胆大心细、刚正不阿的形象。
甚至开始有人拦陶睿的轿子,跪地告状喊冤情了,陶睿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好到不能再好。
而萧家一下子成了千疮百孔,他们在查案期间做了许多事,但做得越多越容易暴露,皇帝的暗卫倾巢而出,直接将萧家查了个底朝天,连带二皇子那些事也全查出来了。
二皇子何止是要夺嫡,他还打算万一夺嫡失败就举兵造反!
皇帝不怕人有野心,相反,聪明人有野心,他还会很欣赏,但他厌恶人品低劣的人,这种人夺什么嫡?有什么资格做皇帝?
皇帝知道自己偏心,所以从未希望其他子女多孝顺他,可要造反推翻他,绝对触到了他的底线。
皇帝授意丞相参了萧太师,当朝罢免了萧太师的官,令他告老还乡,算是给了他最后一份体面。
二皇子慌了,竟和萧家划清界限。由他处置的那个表舅舅知府,明明之前还不是死罪,被他直接定成了死罪,连其家人都给流放三千里,幼童都没放过。
二皇子以此向皇帝表忠心,更咽着说从前没看清萧家人的真面目。
皇帝看着他面无表情,久久沉默,连训斥都不想训斥他。
后宫萧贵妃还知道长跪不起为娘家求情,二皇子怎么就这么冷血?
权势迷人眼,皇帝也是从夺嫡这条路走过来的,这一瞬间,他仿佛从二皇子身上看到了当初兄长、弟弟的影子。
皇帝又不期然想到了三公主曾给他看的陶睿作的诗。那首诗透着对快乐最单纯的向往,简单的、纯粹的快乐,也许生在一户好人家比生在皇家要幸福许多。
最后皇帝叹了口气,挥挥手让二皇子退下了,第二天就对外称二皇子病了,不适宜再上朝办差,令其在府中养身体。他倒是没圈禁二皇子,就是卸了二皇子所有的权力,萧贵妃也贬为了萧妃,没有封号,成了妃中最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