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凉州军终破樊城(十)(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肉♂肉÷屋÷小?說→網』首发
  还是诸葛亮和刘备两人的性格吧,确实差别不小。因为孔明是那种很谨慎的人,所以不管是用兵还是其他方面,一看基本上都是如此。但是刘备可不那样儿,这不是说他就不谨慎不小心,但确实,绝对没诸葛亮那样儿就是了。毕竟刘备是什么出身,再看诸葛亮呢,看他们两人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哪怕就是读书的数量,那可以说都是天壤之别。孔明是博览群
  书,而刘备呢,当然不是没看过书,那显然是不可能,但也确实,不算多,谁让他家里那么穷呢,穷文富武,所以……真是,刘备就算是想,可也得有那个条件才行啊,哪怕他最后也是,是卢植的学生,可到那个时候,他也年纪不小了吧,所以哪怕他就算是勤奋好学,可
  还是不可能比得过诸葛亮的。而且还必须要说的是,刘备这个人,可绝对不是什么勤奋好学的那么一个,这个是一点儿都没错。没听说他是喜好华服美食嘛,这个可不是一点儿依据都没有去乱说的。话说他刘备这家里穷归穷,但是有些东西,那可还真是。所以他和诸葛亮,
  那自然是性格不一样儿了,差别大了去了,不过哪怕是如此,也是在有些地方上,确实,是诸葛亮比刘备强多了,但是在有的方面呢,那还得是看人家刘备的。此时,魏延是起身告辞离开了,而夏侯渊也算是比较客气,直接送他出了屋。要说这如今夏侯渊早就已经不在乎被谁发现不发现了,他也不是说就一点儿都没考虑过,如果说他刘备真就一点儿都不知道魏
  延的事儿?那夏侯渊觉得都不太可能,但是刘备知道归知道,可他却是不想管而已。因为他很清楚,魏延是,他不怎么忠心,可如今他又不是什么投敌去了,无非就是给自己找了条后路罢了。而对象就因为是己方,所以别看己方和他们的过节深浅,可至少如今的己方,是
  他们的盟友,这就足够足够了。这哪怕是到了这个时候,还有点儿人马在他们樊城城内呢,所以他魏延是要投靠己方,刘玄德肯定也知道这事儿,不过也不过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可要是说他魏文长投靠的是凉州军的话,那么自己就敢肯定,他刘备绝对不会对魏延客
  气。说起来夏侯渊也不是不清楚,刘备他能不去管魏延投靠己方,毕竟不管他和己方的关系如何,至少他不会灭在己方的手中,这就够了。所以说他的大敌,大仇人,那是凉州军,而不是己方。因此,如果说魏延真投靠了凉州军,那么他刘备就要变了,是绝对不会这样儿的。但是己方可不是凉州军,而且别管怎么样儿,至少如今己方是在帮助他们,而不是去进
  攻的,就是这么回事儿。所以夏侯渊他自认为自己并不是那么特别了解刘备,但是好歹也是打过那么多次那么多年的交道,尤其是到了如今,这自己更是就在樊城做事儿,所以也真是,确实,算是除了他刘备手下的人之外,自己应该算得上比较了解他的一个了吧。对别的,
  也许夏侯渊未必就一定有什么太多太大的信心,但是对于这个,他也真是比较有自信的。别看他如何去看待刘备,如何看不上他,但是对于其人,夏侯渊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已经送走了魏延,夏侯渊可以说是真放心了不少。之前他也不是说没想过,如果真是马超凉州军也找了魏延,那么他还能不能真投靠己方?毕竟夏侯渊虽然和魏延也算是打过几次交道,但是
  终究对其人的了解,那肯定是比不上他自己对刘备的了解,所以魏延其人到底如何,他是没有底儿的。而且在这个时候,樊城里面就他一个将领,至于说兖州军如今还剩下的那点儿士卒,那可以说在这个事儿上,他们是帮不到半点儿忙的,这他都太清楚了。所以魏延一直没有明确表态,还一度让夏侯渊以为他是又找好了下家,也就是凉州军,想想这事儿又不是
  说一点儿都没可能。不过因为自己有自己的骄傲,所以夏侯渊没再去主动找他,不过在今日魏延来见自己,最后又说了这些话后,夏侯渊终于是能放心了。说起来这些时日,也不是说他就只是联系了魏延这么一个,但是其他人,说实在的,夏侯渊也看得出来,都清楚,他
  们那本事还真是比不上这个魏延魏文长。毕竟魏延其人,确实,说起其人的名声来,那在天下肯定是没有太史慈、文丑这样儿的名震天下的将领来得更响。但是夏侯渊却是知道,他那一身本事,可绝对不在两人之下就是了,甚至个别方面,还是要超过两人的。所以,夏侯
  渊对其人的重视,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有几个人会嫌自己一方人才多呢?至少曹操肯定是没有这个,哪怕他作为兖州军之主,多少也是知道些魏延的性格,但是他和刘备其实有些地方,那还是一样儿的,都会用人,有其人,而且也算是能重用吧。毕竟魏延的才干什么的,哪怕就是放到兖州军中,那也是能排得上号的,这个是绝对没有问题,无非就是第多少的问
  题而已。不过曹操是知道他,知道其人是个人才,马超也更是知道魏延,不过他确实,是没有想着去联系其人的想法。因为他也清楚,那兖州军是绝对要比自己下手早,而等樊城破了之后,再去联系其人,那绝对是晚了,黄花菜都凉了。因此,他也不会去做那样儿的事儿,
  对于马超来说,对于刘备手下的人,他肯定不是说就不敢用,但也确实,有个别人要真投靠他,他还真就得防着点儿,毕竟这个也真是,不好说不好说啊。谁知道他们投靠了自己,是有多少真心?至少马超就不觉得,这自己要是给刘备汉军灭了之后,刘备手底下的人,有
  几个能真心投靠自己的。当然了,真心不真心,马超看重的绝对不是这个就对了。他所在乎在意的是,这不管你之前如何,反正投靠了自己之后,以后到底能不能忠心。你刚开始,行,没什么真心,那自己都无所谓,认了,毕竟要是真从刘备那儿到自己这儿来了之后,你一下就变得很真心什么的,那样儿的人,自己也不能太过相信的。毕竟自己可是灭了汉军,
  所以……对于不怎么忠诚的,马超可以说让他们慢慢变忠心,但是他却也清楚,真正能投靠自己的,估计也没几个吧。这并不是说他自己对自己对凉州军就没信心,可实在是……马岱和甘宁所立军令状,三日破樊城的第一日,两人带兵进攻樊城,其他凉州军众将在后观战。
  说起来他们是对两人越来越有信心,谁让己方这就要破了樊城呢,两人所立军令状说是三日,但是在众人看来,真是,也许最快的时候,还用不到三日呢,真是,这事儿又不是什么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他们也算是信心十足了。但就是马超和郭嘉,他们没那样儿,毕竟马超是看到的听到的意外,那都多了去了,而郭嘉呢,他可是个谋士啊,而且还是那天下顶级的
  谋士,所以从他的眼里来看,没有到战事的最后一刻,那么确实是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也就是马超和郭嘉,他们能多想很多,其实这个也不能说就是其他人的想法都简单,怎么说呢,毕竟凉州军在樊城这儿,实在是太久太久了,比那夺江陵的时日都要长点儿,所以虽然凉州军众将他们不至于说如今就支持不了,但是多少都有了那么点儿
  不耐烦。说实话,一直就在打仗对垒什么的,他们还真就不至于说这样儿,可就是一座城池久攻不下,而且还不如江陵的这么一座,所以他们的心思,那自然是早破了樊城早好,因此,这也算是一个特别大的希望,他们都看到了曙光。至于说城头的太史慈他们三个,虽说
  也知道,这己方支持不了几日了,但是哪怕事实如此,他们也没说就要背叛了自己主公,背叛己方,如何如何的。哪怕就是魏延他那种人,别看他是,早就联系了夏侯渊,怎么样儿的,可他还真是,只要城池没被破,那么就会尽力。所以连魏延那样儿的都如此,就更不用
  说比他更忠心的太史慈和文丑了。他们确实是和魏延大不同,前者是汉军最元老的几个人物之一,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更是刘备还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就已经追随其人的一个。而后者呢,那也是受过刘备的恩惠,尤其对文丑那样儿的人来说,确实是有恩有仇,都要必报的。哪怕真说起来,以文丑这些年在汉军的作为,他可以说算是报答了刘备,但是即便如此,
  他也是很忠心,所以说刘备他自然是放心用他们三个。而对文丑来说,自己主公可不是袁绍袁本初,那样儿有势力有实力的,可他袁本初那样儿一个诸侯,最后不过还毁在他自己的手中了吗,所以那可真是……至于如今文丑来看,虽然当初不能说是笑话,但也确实,差不
  多少了。而如今自己主公刘备对自己,那可不是当初袁本初那样儿。说起来文丑明白,袁绍虽然也算是能重用自己,可他说实在的,还是看不起自己。毕竟自己在他眼里,充其量就是个武夫,匹夫之勇而已,但是他袁绍自己呢,他可是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哪怕是个庶子,
  哪怕自己也算是有点儿本事,但是他也绝对不会如何去高看自己一眼的,文丑对此都明白。所以在当初冀州军中,哪怕在军中,文丑是勇冠三军,可他真是不怎么喜欢在冀州军中待。是,如果光以士卒来说,他觉得己方士卒还可以,和自己也不错,但是那袁本初,曾经的主公,就实在是他那个什么了。所以刘备对他如此,别说文丑是要报以前的恩,就算是没那事
  儿,他也不会说背叛他什么的,文丑可不是魏延那样儿,又去找好了下家,有了退路,他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罢了。而魏延当然就不是他那样儿了,所以他就去联络了夏侯渊……而在此时樊城的城头,马岱甘宁他们已经是带着凉州军的人马上去了,并且越来是人越多,看
  样儿城头都要支持不住。当然了,这个不过是看着危险,其实马岱甘宁他们可没认为这三日的时日,如今一日就能破可樊城。当然这个并不是说就没可能,不过就是微乎其微的几率而已。毕竟好像己方也没比汉军荆州军还有兖州军强那么多,而他们自然也是没比己方弱不
  少啊。太史慈他们三个,可以说在防御马岱甘宁还有凉州军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是大汗淋漓的了。没办法不如此,不这样儿,毕竟如今凉州军的人马是比之前少了不假,可己方人马也是比之前少了更多,而且最为关键的还不能说是这个,而是凉州军的气势,真可谓是气势如虹,他们是要挡不住。所以没一会儿,马岱和甘宁他们就上来了,因此,这个时候他们是
  混战在了一处。说是混战,自然就不是什么步下单挑之类的,而是双方将领各自带着己方的士卒和对方战斗,要说太史慈他和文丑武艺是超过马岱和甘宁,可架不住这城头上来的凉州军人马太多了。如果说不是这样儿的话,那城池为什么守不住?可因为这样儿,所以说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