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三章 技术瓶颈(2 / 2)
这中间的曲折生产流程,要写恐怕可以单开一本书;不过龙云知道,这样枯燥的东西除了专业技术人员,是没人有耐心去看就是了。
而换个角度去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苏联,电子技术到底是什么水平?
龙云没有专门研究,但就算从最近接手的su-27s上就可见一斑:别的不说,单就那一座舱的圆盘式机械仪表,如果不是有意识感知能力,简直要让他看得头晕。在机库里打开雷达罩,里面硕大的n-001雷达,倒卡塞格伦天线的直径九百六十毫米,但是对重型歼击机目标(比如f-15)的典型搜索距离却只有一百一十千米左右;虽然比起早期型mig-25上那带着真空管的单脉冲“神器”已经大有进步,但是性能和可靠性的确是难以让人满意——如果不是一直恒温恒湿、频繁检修的伺候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是常有的事。
对苏联的电子技术短板,之前龙云就吃过这样的亏,印象当然是非常深刻。他有时候还怀疑过,使用mig-29的时候打出去的r-27导弹战绩如此之差,这里面敌机成功规避的成分到底有多少?
以他的悲观估计,这里面恐怕多半还是导引头、或者雷达的漂移误差和累积误差所致:以r-27的战斗部杀伤半径,只要导引计算偏差超过十米,敌机基本上就是毫发无伤,更不要说那些导引头失灵、根本不知去向的导弹了。
总之,考虑了半天,龙云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摆在面前的这种高科技导弹,绝不是苏联当时的电子水平可以制造出来。
这条路走不通,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返回顶部↑
而换个角度去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苏联,电子技术到底是什么水平?
龙云没有专门研究,但就算从最近接手的su-27s上就可见一斑:别的不说,单就那一座舱的圆盘式机械仪表,如果不是有意识感知能力,简直要让他看得头晕。在机库里打开雷达罩,里面硕大的n-001雷达,倒卡塞格伦天线的直径九百六十毫米,但是对重型歼击机目标(比如f-15)的典型搜索距离却只有一百一十千米左右;虽然比起早期型mig-25上那带着真空管的单脉冲“神器”已经大有进步,但是性能和可靠性的确是难以让人满意——如果不是一直恒温恒湿、频繁检修的伺候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是常有的事。
对苏联的电子技术短板,之前龙云就吃过这样的亏,印象当然是非常深刻。他有时候还怀疑过,使用mig-29的时候打出去的r-27导弹战绩如此之差,这里面敌机成功规避的成分到底有多少?
以他的悲观估计,这里面恐怕多半还是导引头、或者雷达的漂移误差和累积误差所致:以r-27的战斗部杀伤半径,只要导引计算偏差超过十米,敌机基本上就是毫发无伤,更不要说那些导引头失灵、根本不知去向的导弹了。
总之,考虑了半天,龙云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摆在面前的这种高科技导弹,绝不是苏联当时的电子水平可以制造出来。
这条路走不通,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