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节(2 / 4)
王德全当即捧上那一摞信纸上前,交予众宗亲观看。翰林院老学究也已经来到了宗人府前,待一众宗亲看过之后,又交由翰林院比对字迹。许是不超过半日,这信便会有结果了。
废太子燕恪毕竟曾是东宫,每日朝中大小事宜皆要上表,他的字迹自然留下许多,以待比较。老海宁王身处海宁,逢年过节便要上表述职,他的奏章也有不少留存。
众人等在宗人府,等着最终落定的那一锤。
直到金乌西坠。天色顿暗,轰隆隆平地一声雷,震耳欲聋,黑沉的天际闪烁着数道刺眼的紫色闪电,天色乍然明亮,不过转瞬间又被黑夜笼罩吞噬。积郁良久的雨终于落下来了,雨点子携裹冰雹砸向天地,纷纷与宗人府琉璃顶相击碰撞,叮叮哐哐,不绝于耳。
方内侍伴随着电闪雷鸣大步狂奔而来,他手中捧着几摞信纸,身后跟随着的翰林院学士年迈体衰,甚至有些跟不上他。他抬步跨过高高的门槛,脚下不察,登时被绊倒在地。他也不起身,就势滑跪过去,跪在圣人脚下,手中高高的捧着刻花银盘,盘中载着信奏折之类的文书,他声嘶力竭高唱:“圣人容禀!”
那几个年迈体弱的翰林也终于跟上来,他们也从信中看出了门道,但是他们也是本朝老人,最明白守口如瓶的道理。他们迈进堂前,个个眼观鼻鼻观心,谁也没有多看一眼,恭恭敬敬跪在堂中禀告:“回禀圣人,老臣与其他几位同僚已经仔细辨认过,这两封信却是废太子,老海宁王的笔迹,确认无疑。”
天色黑沉,宗人府正堂已经点起了灯盏蜡烛,风声紧扯,烛火随之摇曳不定,圣人的面色也诡谲难辨。忽的他重重掀翻刻银盘,“哐当”一声,霎时那堆满银盘的信纸奏折仿若白雪瞬间飞散,卓枝的目光定在了落在脚边那张泛黄的信纸,她微微发颤:“郡主养在寿春膝下,万可保全......”
圣人雷霆震怒,众宗亲齐齐跪下,高呼圣人恕罪。
天际又是一道雷霆横劈,恕罪之声逐渐湮没在雷霆之下。当空直下数道闪电宛若利剑,豁然划破沉寂的黑色夜空。圣人转身迈出门槛,他的声音阴沉漠然:“建宁侯府欺君罔上,十恶不赦,其罪当诛。着御林卫押往大理寺,三司会审。”
大理寺这段时日是永不熄灯的,自从天街遇刺之事起,东阳党人谋逆一连串的叛乱之事接踵而来。大理寺奉命协刑部御史台三司彻查,自然连带着禁卫也一并进驻。大理寺回廊曲折幽深,夜里一眼望不到头,颇有些阴森之气。只是如今灯盏高燃彻夜长明,窗上映出伏案劳神的青衫郎,教人一眼望去只觉得案牍辛苦。
禁卫策马至此,守门青衫长史探手接过那封急件,略略一看,满目慌张回身向大理寺卿所在的房舍跑去。御用大宝,上次见到此印还是天街刺杀......
大理寺卿孙大人接过那封书信细细打量,忙交给了身畔刑部侍郎并礼部二人,信很短,不过寥寥百字,他们对视一眼,只见对方面色具是惊乱,孙大人定了定神:“先安排下去罢,圣人降临就在几息之间了。”
约莫等了半个时辰,圣人仪仗降临大理寺。同行的还有诸位皇室宗亲,看这架势不像是处理国事,倒有种处理家事的阵势。大理寺卿垂眼,圣人面色不便喜怒,双手紧握,他知道那是怒极的神情,俯首声音恭敬:“圣人金安。”
门前守着的衙役全部换做御林卫,圣人端坐高座,手边依座次坐着宗亲。隔着两张十二扇素屏,大理寺卿刑部侍郎等人分列其中。既然是三司会审,圣人并不主审的,只是列席旁听,这场三司会审的主角自然是卓枝。
这官司事关宫中,又牵涉废太子。
微凉的夜里,大理寺卿孙乔一脑门子汗,圣人令他主审,他不敢不从,可也不敢膻专,思来想去,孙乔心一横,吩咐长史取来案宗:“堂下何人?”
卓枝身无爵位,也无官职,若按寻常侯府子弟,自有家族荫蔽,可如今她身份尴尬,是民非民。
“臣,”她仰目看向四周,御林卫着甲持剑,大理寺卿眉目端肃,他身后挂着巨幅立轴獬豸,独角,形若麒麟,触不直,去不正,这是世上最公正的神兽......卓枝怔愣片刻,默然垂眸拱手:“罪臣卓枝。”
孙乔捧起卷宗问:“四月十一日,申时,你位于何地,何处?可有人证?”
......
这样一句又一句的审问下来,卓枝总算将这些时日的事全都交代清楚,这些日子她来去简单,却也不难回答。不是停在府中,便是在书斋、太学。大庭广众之下,也无法隐藏,她将行踪交代清楚,很快孙乔命人连夜传唤证人。除却书斋掌柜,杂役外,有名有姓的人也只有应道奇一人而已。
素纱屏风后传来圣人的声音,淡淡的吩咐:“宣应修撰。”御林卫领命退出大理寺,一路直到应相府,不过半个时辰,应道奇便领宣召而来。孙乔单独过问这些日的事,应道奇坦然相告。
自然他们谈话的内容,谁也没有照实说,就按从前说好的那般借抄书为名。
这件大案要案,三司连夜专审一连审了七日,卓枝身上的谋逆嫌疑却几乎摘的干干净净。
前有肃王欲加之罪,后有何敛信件为证明,圣人虽欲推波助澜,可是世家宗族却未曾置身事外。这件事已经不是单纯的谋逆与否,而是世家宗族与皇权的博弈,就在这种情形之下,案子审理反而十分公正,未有丝毫偏私。短短几日内,肃王一党抛出无数真假证据,宗族世家也就势见招拆招。可无论是字迹比对,还是行踪轨迹,甚至于此案留下的和几个活口,据他们相貌声音描述竟也与卓枝大相径庭。
如此一来,谋逆之事算是彻底与她无关了。
这件真假世子疑似谋逆案,事关紧要,设计废太子等皇族争位之事,一时间也没人敢堂而皇之的议论。圣人虽未曾下令禁止议论,可知情者皆是高位之人,自是晓得其中厉害干系,据《大昭·刑律》中言,腹诽皇族可按大不敬治罪,抄家问罪定斩不饶。是以此案知晓的人虽然不少,可是议论浪潮却全部压下。
如今上京好似一池静水,底下暗波涌动,可是表面却平如镜。
强压至此,民间却仍传出了孩童歌谣,他们唱:凤兮,凰兮,不识不知。这不知其所的歌谣简单朗朗上口,很快便传往各处,只是知情者少,除却上京贵族王侯,竟也没人能说明白此意为何。
凤兮,凰兮,不识不知...... ↑返回顶部↑
废太子燕恪毕竟曾是东宫,每日朝中大小事宜皆要上表,他的字迹自然留下许多,以待比较。老海宁王身处海宁,逢年过节便要上表述职,他的奏章也有不少留存。
众人等在宗人府,等着最终落定的那一锤。
直到金乌西坠。天色顿暗,轰隆隆平地一声雷,震耳欲聋,黑沉的天际闪烁着数道刺眼的紫色闪电,天色乍然明亮,不过转瞬间又被黑夜笼罩吞噬。积郁良久的雨终于落下来了,雨点子携裹冰雹砸向天地,纷纷与宗人府琉璃顶相击碰撞,叮叮哐哐,不绝于耳。
方内侍伴随着电闪雷鸣大步狂奔而来,他手中捧着几摞信纸,身后跟随着的翰林院学士年迈体衰,甚至有些跟不上他。他抬步跨过高高的门槛,脚下不察,登时被绊倒在地。他也不起身,就势滑跪过去,跪在圣人脚下,手中高高的捧着刻花银盘,盘中载着信奏折之类的文书,他声嘶力竭高唱:“圣人容禀!”
那几个年迈体弱的翰林也终于跟上来,他们也从信中看出了门道,但是他们也是本朝老人,最明白守口如瓶的道理。他们迈进堂前,个个眼观鼻鼻观心,谁也没有多看一眼,恭恭敬敬跪在堂中禀告:“回禀圣人,老臣与其他几位同僚已经仔细辨认过,这两封信却是废太子,老海宁王的笔迹,确认无疑。”
天色黑沉,宗人府正堂已经点起了灯盏蜡烛,风声紧扯,烛火随之摇曳不定,圣人的面色也诡谲难辨。忽的他重重掀翻刻银盘,“哐当”一声,霎时那堆满银盘的信纸奏折仿若白雪瞬间飞散,卓枝的目光定在了落在脚边那张泛黄的信纸,她微微发颤:“郡主养在寿春膝下,万可保全......”
圣人雷霆震怒,众宗亲齐齐跪下,高呼圣人恕罪。
天际又是一道雷霆横劈,恕罪之声逐渐湮没在雷霆之下。当空直下数道闪电宛若利剑,豁然划破沉寂的黑色夜空。圣人转身迈出门槛,他的声音阴沉漠然:“建宁侯府欺君罔上,十恶不赦,其罪当诛。着御林卫押往大理寺,三司会审。”
大理寺这段时日是永不熄灯的,自从天街遇刺之事起,东阳党人谋逆一连串的叛乱之事接踵而来。大理寺奉命协刑部御史台三司彻查,自然连带着禁卫也一并进驻。大理寺回廊曲折幽深,夜里一眼望不到头,颇有些阴森之气。只是如今灯盏高燃彻夜长明,窗上映出伏案劳神的青衫郎,教人一眼望去只觉得案牍辛苦。
禁卫策马至此,守门青衫长史探手接过那封急件,略略一看,满目慌张回身向大理寺卿所在的房舍跑去。御用大宝,上次见到此印还是天街刺杀......
大理寺卿孙大人接过那封书信细细打量,忙交给了身畔刑部侍郎并礼部二人,信很短,不过寥寥百字,他们对视一眼,只见对方面色具是惊乱,孙大人定了定神:“先安排下去罢,圣人降临就在几息之间了。”
约莫等了半个时辰,圣人仪仗降临大理寺。同行的还有诸位皇室宗亲,看这架势不像是处理国事,倒有种处理家事的阵势。大理寺卿垂眼,圣人面色不便喜怒,双手紧握,他知道那是怒极的神情,俯首声音恭敬:“圣人金安。”
门前守着的衙役全部换做御林卫,圣人端坐高座,手边依座次坐着宗亲。隔着两张十二扇素屏,大理寺卿刑部侍郎等人分列其中。既然是三司会审,圣人并不主审的,只是列席旁听,这场三司会审的主角自然是卓枝。
这官司事关宫中,又牵涉废太子。
微凉的夜里,大理寺卿孙乔一脑门子汗,圣人令他主审,他不敢不从,可也不敢膻专,思来想去,孙乔心一横,吩咐长史取来案宗:“堂下何人?”
卓枝身无爵位,也无官职,若按寻常侯府子弟,自有家族荫蔽,可如今她身份尴尬,是民非民。
“臣,”她仰目看向四周,御林卫着甲持剑,大理寺卿眉目端肃,他身后挂着巨幅立轴獬豸,独角,形若麒麟,触不直,去不正,这是世上最公正的神兽......卓枝怔愣片刻,默然垂眸拱手:“罪臣卓枝。”
孙乔捧起卷宗问:“四月十一日,申时,你位于何地,何处?可有人证?”
......
这样一句又一句的审问下来,卓枝总算将这些时日的事全都交代清楚,这些日子她来去简单,却也不难回答。不是停在府中,便是在书斋、太学。大庭广众之下,也无法隐藏,她将行踪交代清楚,很快孙乔命人连夜传唤证人。除却书斋掌柜,杂役外,有名有姓的人也只有应道奇一人而已。
素纱屏风后传来圣人的声音,淡淡的吩咐:“宣应修撰。”御林卫领命退出大理寺,一路直到应相府,不过半个时辰,应道奇便领宣召而来。孙乔单独过问这些日的事,应道奇坦然相告。
自然他们谈话的内容,谁也没有照实说,就按从前说好的那般借抄书为名。
这件大案要案,三司连夜专审一连审了七日,卓枝身上的谋逆嫌疑却几乎摘的干干净净。
前有肃王欲加之罪,后有何敛信件为证明,圣人虽欲推波助澜,可是世家宗族却未曾置身事外。这件事已经不是单纯的谋逆与否,而是世家宗族与皇权的博弈,就在这种情形之下,案子审理反而十分公正,未有丝毫偏私。短短几日内,肃王一党抛出无数真假证据,宗族世家也就势见招拆招。可无论是字迹比对,还是行踪轨迹,甚至于此案留下的和几个活口,据他们相貌声音描述竟也与卓枝大相径庭。
如此一来,谋逆之事算是彻底与她无关了。
这件真假世子疑似谋逆案,事关紧要,设计废太子等皇族争位之事,一时间也没人敢堂而皇之的议论。圣人虽未曾下令禁止议论,可知情者皆是高位之人,自是晓得其中厉害干系,据《大昭·刑律》中言,腹诽皇族可按大不敬治罪,抄家问罪定斩不饶。是以此案知晓的人虽然不少,可是议论浪潮却全部压下。
如今上京好似一池静水,底下暗波涌动,可是表面却平如镜。
强压至此,民间却仍传出了孩童歌谣,他们唱:凤兮,凰兮,不识不知。这不知其所的歌谣简单朗朗上口,很快便传往各处,只是知情者少,除却上京贵族王侯,竟也没人能说明白此意为何。
凤兮,凰兮,不识不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