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 第49节(3 / 4)
眼看要闹出大事了,僚属何攀(曾建议王濬征调益州驻军督造舰队)献策:“赶紧把孙皓送给王浑,以免事态不可收拾!”
王濬也觉得是,便将孙皓送给王浑。一场危机暂时得以化解。顺便提一句,孙皓在王浑的军营没住几天,就又被王浑转赠给了司马伷,最后由司马伷送给了朝廷。这位亡国之君,作为危机公关的礼物,就这样被几位统帅送来送去。
与此同时,王浑麾下的豫州刺史周浚赶到,率先进入建邺。可是,无论王浑还是周浚,心里都相当憋屈,因为孙皓已经向王濬投降,周浚入建邺,其性质并非攻破敌国首都,而是进入自国城池,这还得感谢王濬等了他大半天,功劳自然大打折扣。
5月2日,王濬尾随在周浚之后,率军开进建邺。
几天后,王浑、司马伷甚至杜预等人的军队也纷纷赶到,转眼间,建邺会集了二十万晋军,在这闹哄哄的局面下,王浑和王濬的纠纷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王浑先下手为强,上疏弹劾王濬贪功心切,抗旨不遵。此事在朝中激起轩然大波。本来,这很容易裁定,可复杂的是,王浑和王濬之间并不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前文说过,王濬出道甚晚,六十多岁成为羊祜的僚属,年近七十才出任益州地方官,且从未涉足朝廷的政治核心。王浑则不然,他的爸爸王昶是司马懿亲手提拔的荆州都督,他的老婆钟琰之是重臣钟毓的孙女,他的儿子王济又娶了司马炎的女儿——常山公主为妻。王浑这个太原王氏家族,绝对算西晋一等一的世家豪门。
朝臣大多和王浑私交很好,纷纷上疏请求将王濬收押。
司马炎猜到其中原委,他有心挺王濬,同时还要避免驳王浑的面子,便压住群臣,只是责问王濬道:“先前朝廷发出诏书,让你受王浑节度,王浑按甲休兵等你,你怎么不听王浑命令直抵建邺?你纵然有功,也应尊崇王法,这样抗命,朕还怎么号令天下?”
王濬上疏辩解:“臣在正月二十二日(公历为3月10日)接到诏书,命臣顺流东下(这封诏书确实提到让王濬受王浑节度,可是被王濬含混省略过去了),臣受诏出兵。后又接到诏书(4月4日诏书),命臣和司马伷、王浑、唐彬等人皆受贾充节度,并没有单独说让臣再受王浑节度(司马炎写这封诏书时已改变了初衷,不想再束缚王濬的手脚)。臣途经三山时,王浑给臣发来一封信,邀请臣上岸军议,也没有提到让臣受他节度的意思(王浑对王濬的‘客气’成了把柄)。臣的舰队顺风疾行,根本停不下来,没办法掉转船头回去和王浑会合(这就有点胡扯了)。不出一天,臣接到孙皓的降书,臣不敢耽搁,当即告知王浑。三月十五日(公历为5月1日)傍晚,臣才见到王浑的兵符,命臣围攻建邺。可当时孙皓已经出城归降。难道臣要发兵围攻自国城池吗?再者,书信传达需要时间,这期间又变故频生。假使臣孤军深入打了败仗,给臣定罪还说得过去。但臣统领八万水军,令孙皓望风而降。王浑屯驻江北,不能洞悉战场虚实,看臣得了头功就眼红,希望陛下不要误听谗言。”
司马炎看毕,点头认可,他当然知道王濬钻了些空子,但至少表面上说得条条在理。
王浑不罢休,他授意豫州刺史周浚上疏,诬陷王濬的军队私藏吴国宝物,火烧建邺皇宫。
周浚很不情愿,劝说王浑:“当初您打败张悌后没抓住机遇,致使王濬抢了头功,现在却又和王濬争功,这么干不太合适。”
王浑不听。周浚只好上疏弹劾王濬,这下,他把自己也搁了进去。
王濬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他再次上疏申辩:“二月(公历为4月上旬),孙皓把大批财物赏赐给下臣,那时候皇宫中已经没有什么宝物。三月(公历为4月下旬),孙皓决定出降的时候,近侍又把剩下的宝物盗走,并放火烧了皇宫。臣派到皇宫的人是去救火,不是放火!而且,臣派到皇宫审查书籍典章的人还遭到周浚擅自扣押。周浚在十六日(公历为5月2日)比臣早一步进入皇宫,就算有宝物,也是被周浚先到先得,臣无缘得之。另外,王浑比臣先一步登上孙皓的楼船,如果船上有宝物,那肯定是被王浑偷了。还有,周浚部下八百人在建邺城中抢劫,臣缉捕其中二十余人遣送给周浚处置,周浚至今也没给臣一个交代。再向陛下禀报一事,此前,王浑与张悌在横江一带战斗,吴军被斩两千人,而王浑、周浚谎称有八千七百人,以上这些,都希望陛下明察。”
王濬本为自辩,可他气不打一处来,变被动为主动,居然弹劾起王浑和周浚。
跟王浑关系要好的朝臣纷纷进言:“王濬在自辩书里根本没有写清楚他历次接到诏书的详细日期,肯定是钻了空子。再加上他违抗王浑军令,请押往廷尉治罪!”
司马炎说道:“诏书在传递途中或有稽留延误,不能因此指责王濬抗命。王濬功大于过,瑕不掩瑜。”他为什么要这样袒护王濬呢?首先,必须要说司马炎明白事理。其次,王浑一族,也即是太原王氏,乃是齐王司马攸的坚定盟友,司马炎有心想压制齐王党势力。这和之前在贾充、任恺的派系斗争中,他袒护任恺是同样道理。关于王浑父子与司马攸的故事,后面还会讲到。
亲近王浑的朝臣不依不饶,誓要整死王濬:“王濬擅自烧毁吴国舰船一百三十五艘,应该让廷尉出面审理。”
司马炎不耐烦地摆摆手:“行了行了,别再为难他了!”
随后,他命廷尉刘颂考核王浑和王濬的功勋大小。他的本意,是希望刘颂能抬王濬,抑王浑。
然而刘颂却裁定王浑的功劳高于王濬。
司马炎很不高兴,责备刘颂有失偏颇,将刘颂降职处分。继而,他亲自裁定,赏赐王浑食邑八千户,赏赐王濬则高达一万户,又特别授予王濬诸多超越其官位的特权。
伐吴这一年,王濬已七十四岁高龄,他终于在古稀之年凭借自己的努力官拜镇军大将军,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地位。他家门前那条宽阔的大道,也终于迎来了长长的鼓吹仪仗队。可是,王濬过得并不舒心,他的政敌隔三岔五地弹劾他,同时,他对王浑更无时无刻不保持着强烈的戒备心。
有时,王浑因公事要和王濬会面,王濬便紧张兮兮地在周围部署好卫队才同意相见。而他每次觐见司马炎,总是提起伐吴功劳,并满腹牢骚地讲述自己被王浑压抑的冤屈,最后连司马炎都听烦了。
王濬在荣耀、压抑、警惕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六年,于八十岁高龄时去世。
王浑后入朝官任尚书左仆射,后拜司徒。他原本担任扬州都督时中碑不错,可自从当上司徒后,声誉却反不如前。想来,他度过了人生的巅峰,也没太大心气再折腾什么了。关于王浑和他的儿子王济,以及太原王氏一族,在后文还有故事。
功臣们
讲完王濬和王浑,再说说伐吴战役中的其他功臣。
杜预受赐食邑九千六百户。他将自己的功绩篆刻在两块碑文上,一块立在万山脚下,另一块立在岘山之巅。
“多年以后,高山变深谷,深谷变丘陵,到那时不知道世人还会不会记得我!”他是个执着于让自己留名千古的人。 ↑返回顶部↑
王濬也觉得是,便将孙皓送给王浑。一场危机暂时得以化解。顺便提一句,孙皓在王浑的军营没住几天,就又被王浑转赠给了司马伷,最后由司马伷送给了朝廷。这位亡国之君,作为危机公关的礼物,就这样被几位统帅送来送去。
与此同时,王浑麾下的豫州刺史周浚赶到,率先进入建邺。可是,无论王浑还是周浚,心里都相当憋屈,因为孙皓已经向王濬投降,周浚入建邺,其性质并非攻破敌国首都,而是进入自国城池,这还得感谢王濬等了他大半天,功劳自然大打折扣。
5月2日,王濬尾随在周浚之后,率军开进建邺。
几天后,王浑、司马伷甚至杜预等人的军队也纷纷赶到,转眼间,建邺会集了二十万晋军,在这闹哄哄的局面下,王浑和王濬的纠纷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王浑先下手为强,上疏弹劾王濬贪功心切,抗旨不遵。此事在朝中激起轩然大波。本来,这很容易裁定,可复杂的是,王浑和王濬之间并不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前文说过,王濬出道甚晚,六十多岁成为羊祜的僚属,年近七十才出任益州地方官,且从未涉足朝廷的政治核心。王浑则不然,他的爸爸王昶是司马懿亲手提拔的荆州都督,他的老婆钟琰之是重臣钟毓的孙女,他的儿子王济又娶了司马炎的女儿——常山公主为妻。王浑这个太原王氏家族,绝对算西晋一等一的世家豪门。
朝臣大多和王浑私交很好,纷纷上疏请求将王濬收押。
司马炎猜到其中原委,他有心挺王濬,同时还要避免驳王浑的面子,便压住群臣,只是责问王濬道:“先前朝廷发出诏书,让你受王浑节度,王浑按甲休兵等你,你怎么不听王浑命令直抵建邺?你纵然有功,也应尊崇王法,这样抗命,朕还怎么号令天下?”
王濬上疏辩解:“臣在正月二十二日(公历为3月10日)接到诏书,命臣顺流东下(这封诏书确实提到让王濬受王浑节度,可是被王濬含混省略过去了),臣受诏出兵。后又接到诏书(4月4日诏书),命臣和司马伷、王浑、唐彬等人皆受贾充节度,并没有单独说让臣再受王浑节度(司马炎写这封诏书时已改变了初衷,不想再束缚王濬的手脚)。臣途经三山时,王浑给臣发来一封信,邀请臣上岸军议,也没有提到让臣受他节度的意思(王浑对王濬的‘客气’成了把柄)。臣的舰队顺风疾行,根本停不下来,没办法掉转船头回去和王浑会合(这就有点胡扯了)。不出一天,臣接到孙皓的降书,臣不敢耽搁,当即告知王浑。三月十五日(公历为5月1日)傍晚,臣才见到王浑的兵符,命臣围攻建邺。可当时孙皓已经出城归降。难道臣要发兵围攻自国城池吗?再者,书信传达需要时间,这期间又变故频生。假使臣孤军深入打了败仗,给臣定罪还说得过去。但臣统领八万水军,令孙皓望风而降。王浑屯驻江北,不能洞悉战场虚实,看臣得了头功就眼红,希望陛下不要误听谗言。”
司马炎看毕,点头认可,他当然知道王濬钻了些空子,但至少表面上说得条条在理。
王浑不罢休,他授意豫州刺史周浚上疏,诬陷王濬的军队私藏吴国宝物,火烧建邺皇宫。
周浚很不情愿,劝说王浑:“当初您打败张悌后没抓住机遇,致使王濬抢了头功,现在却又和王濬争功,这么干不太合适。”
王浑不听。周浚只好上疏弹劾王濬,这下,他把自己也搁了进去。
王濬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他再次上疏申辩:“二月(公历为4月上旬),孙皓把大批财物赏赐给下臣,那时候皇宫中已经没有什么宝物。三月(公历为4月下旬),孙皓决定出降的时候,近侍又把剩下的宝物盗走,并放火烧了皇宫。臣派到皇宫的人是去救火,不是放火!而且,臣派到皇宫审查书籍典章的人还遭到周浚擅自扣押。周浚在十六日(公历为5月2日)比臣早一步进入皇宫,就算有宝物,也是被周浚先到先得,臣无缘得之。另外,王浑比臣先一步登上孙皓的楼船,如果船上有宝物,那肯定是被王浑偷了。还有,周浚部下八百人在建邺城中抢劫,臣缉捕其中二十余人遣送给周浚处置,周浚至今也没给臣一个交代。再向陛下禀报一事,此前,王浑与张悌在横江一带战斗,吴军被斩两千人,而王浑、周浚谎称有八千七百人,以上这些,都希望陛下明察。”
王濬本为自辩,可他气不打一处来,变被动为主动,居然弹劾起王浑和周浚。
跟王浑关系要好的朝臣纷纷进言:“王濬在自辩书里根本没有写清楚他历次接到诏书的详细日期,肯定是钻了空子。再加上他违抗王浑军令,请押往廷尉治罪!”
司马炎说道:“诏书在传递途中或有稽留延误,不能因此指责王濬抗命。王濬功大于过,瑕不掩瑜。”他为什么要这样袒护王濬呢?首先,必须要说司马炎明白事理。其次,王浑一族,也即是太原王氏,乃是齐王司马攸的坚定盟友,司马炎有心想压制齐王党势力。这和之前在贾充、任恺的派系斗争中,他袒护任恺是同样道理。关于王浑父子与司马攸的故事,后面还会讲到。
亲近王浑的朝臣不依不饶,誓要整死王濬:“王濬擅自烧毁吴国舰船一百三十五艘,应该让廷尉出面审理。”
司马炎不耐烦地摆摆手:“行了行了,别再为难他了!”
随后,他命廷尉刘颂考核王浑和王濬的功勋大小。他的本意,是希望刘颂能抬王濬,抑王浑。
然而刘颂却裁定王浑的功劳高于王濬。
司马炎很不高兴,责备刘颂有失偏颇,将刘颂降职处分。继而,他亲自裁定,赏赐王浑食邑八千户,赏赐王濬则高达一万户,又特别授予王濬诸多超越其官位的特权。
伐吴这一年,王濬已七十四岁高龄,他终于在古稀之年凭借自己的努力官拜镇军大将军,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地位。他家门前那条宽阔的大道,也终于迎来了长长的鼓吹仪仗队。可是,王濬过得并不舒心,他的政敌隔三岔五地弹劾他,同时,他对王浑更无时无刻不保持着强烈的戒备心。
有时,王浑因公事要和王濬会面,王濬便紧张兮兮地在周围部署好卫队才同意相见。而他每次觐见司马炎,总是提起伐吴功劳,并满腹牢骚地讲述自己被王浑压抑的冤屈,最后连司马炎都听烦了。
王濬在荣耀、压抑、警惕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六年,于八十岁高龄时去世。
王浑后入朝官任尚书左仆射,后拜司徒。他原本担任扬州都督时中碑不错,可自从当上司徒后,声誉却反不如前。想来,他度过了人生的巅峰,也没太大心气再折腾什么了。关于王浑和他的儿子王济,以及太原王氏一族,在后文还有故事。
功臣们
讲完王濬和王浑,再说说伐吴战役中的其他功臣。
杜预受赐食邑九千六百户。他将自己的功绩篆刻在两块碑文上,一块立在万山脚下,另一块立在岘山之巅。
“多年以后,高山变深谷,深谷变丘陵,到那时不知道世人还会不会记得我!”他是个执着于让自己留名千古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