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1 / 2)
“皇爷……外朝出现一些事情。”
本在司礼监坐镇的王承恩,此时匆匆走来,手里拿着几封奏疏,还没来到崇祯皇帝跟前,就喊了起来。
这叫陷入沉思的崇祯皇帝,回过神来,一旁的周皇后,上前抱走朱慈烺,便朝摆放的桌椅处走去。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善解人意、识大体的女人啊。’
见到此幕的崇祯皇帝,心里不由得感慨起来,在见到王承恩跑来,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说道:“王伴伴,什么事情,叫你这般惊慌?”
王承恩双手捧着奏疏,恭敬道:“皇爷,这是司礼监筛出的几封奏疏,有韩元辅的,有王枢辅的,还有都察院、六部的,皆是上奏疏,劝谏皇爷,放李如桢出诏狱的。
另外司礼监那边,还有很多从通政司转递的奏疏,甚至不少科道的言官御史,都跑到午门那边去了。”
“除了李如桢外,还有别的人吗?”崇祯皇帝并没有接这几封奏疏,看向王承恩说道:“眼下京城这边的秩序怎样?”
“除了放李如桢外,还有几名言官御史,不过这些都不是主要的。”
王承恩说道:“据内厂了解到的情况,京城治下各坊,一些商铺都关张歇业了,不过有便民铺在,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全部留中吧。”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叉腰道:“这是向朕示威来了,可惜朕不吃这一套,被你们押走的李如桢等人,要好生看押,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另外这几日,司礼监所接通政司奏疏,凡是规谏奏疏,不必奏请朕,悉数留中就是了,不过要理清楚后登记。
派人去顺天府衙那边,告诉孙传庭从快办理该办之案,对朱纯臣传口谕,该做的事情要尽快做。”
“喏!”
大明的意识形态,经常年来的党争影响,早就发生了扭曲,这对崇祯皇帝来讲,是不好的,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板正回来!
第二百五十四章 断案,断的是人情世故
在大明做官啊,凡事都留一线,讲究个人情世故,毕竟人不是活在真空下的,那错综复杂的利益网,怎么都能缠绕在一起。
当攀关系和讲利益,成为大明官场的常态,那权谋算计、党同伐异、吏治腐败这些顽瘴痼疾,可不就日益严峻吗?
“孙府尹啊,断案并非本公所长,此事本公就不掺和了。”朱纯臣放下手里的茶盏,面露笑意,对孙传庭说道:“坐堂旁听一事,要不就……”
“成国公,您也看到了。”
孙传庭神情自若,开口打断道:“司礼监这边,多次派人过来,传陛下口谕,甚至服侍陛下的王太监,都亲自跑来一趟。
朝野间的舆情,多关注在这件事情上,若他们没有做违法乱纪之事,那本官肯定不会错判。
关键牵扯到层面这么多,有成国公在旁坐镇,本官这心里也算有些底,若成国公不想掺和此事,那唯有去内廷请旨了。”
“……”
朱纯臣伸手想说些什么,只是这话到了嘴边,却怎么都讲不出来,孙传庭的态度,叫他明白一点,只怕被抓进顺天府大牢的人,包括先前那批抗税的商贾,都不会有好下场。
若只是力挺英国公一脉,促成一门两封爵之事,朱纯臣并没有什么压力,毕竟英国公一脉能做成的事情,那别的勋戚也不是没希望。
不过锦衣卫、神枢营、忠勇军这次,集中抓捕李家各房,还有不少的官绅,这便牵扯到别的层面了。
更为重要的一点,以李如桢为首的不少人,被押进了诏狱中,是否与正在督办的袁案牵扯,是谁都说不准的事情。
明末的政治局势,向来都是复杂化,多样化,往往一个风波,就会牵扯到别的事情上,常会拔出萝卜带出泥。 ↑返回顶部↑
本在司礼监坐镇的王承恩,此时匆匆走来,手里拿着几封奏疏,还没来到崇祯皇帝跟前,就喊了起来。
这叫陷入沉思的崇祯皇帝,回过神来,一旁的周皇后,上前抱走朱慈烺,便朝摆放的桌椅处走去。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善解人意、识大体的女人啊。’
见到此幕的崇祯皇帝,心里不由得感慨起来,在见到王承恩跑来,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说道:“王伴伴,什么事情,叫你这般惊慌?”
王承恩双手捧着奏疏,恭敬道:“皇爷,这是司礼监筛出的几封奏疏,有韩元辅的,有王枢辅的,还有都察院、六部的,皆是上奏疏,劝谏皇爷,放李如桢出诏狱的。
另外司礼监那边,还有很多从通政司转递的奏疏,甚至不少科道的言官御史,都跑到午门那边去了。”
“除了李如桢外,还有别的人吗?”崇祯皇帝并没有接这几封奏疏,看向王承恩说道:“眼下京城这边的秩序怎样?”
“除了放李如桢外,还有几名言官御史,不过这些都不是主要的。”
王承恩说道:“据内厂了解到的情况,京城治下各坊,一些商铺都关张歇业了,不过有便民铺在,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全部留中吧。”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叉腰道:“这是向朕示威来了,可惜朕不吃这一套,被你们押走的李如桢等人,要好生看押,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另外这几日,司礼监所接通政司奏疏,凡是规谏奏疏,不必奏请朕,悉数留中就是了,不过要理清楚后登记。
派人去顺天府衙那边,告诉孙传庭从快办理该办之案,对朱纯臣传口谕,该做的事情要尽快做。”
“喏!”
大明的意识形态,经常年来的党争影响,早就发生了扭曲,这对崇祯皇帝来讲,是不好的,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板正回来!
第二百五十四章 断案,断的是人情世故
在大明做官啊,凡事都留一线,讲究个人情世故,毕竟人不是活在真空下的,那错综复杂的利益网,怎么都能缠绕在一起。
当攀关系和讲利益,成为大明官场的常态,那权谋算计、党同伐异、吏治腐败这些顽瘴痼疾,可不就日益严峻吗?
“孙府尹啊,断案并非本公所长,此事本公就不掺和了。”朱纯臣放下手里的茶盏,面露笑意,对孙传庭说道:“坐堂旁听一事,要不就……”
“成国公,您也看到了。”
孙传庭神情自若,开口打断道:“司礼监这边,多次派人过来,传陛下口谕,甚至服侍陛下的王太监,都亲自跑来一趟。
朝野间的舆情,多关注在这件事情上,若他们没有做违法乱纪之事,那本官肯定不会错判。
关键牵扯到层面这么多,有成国公在旁坐镇,本官这心里也算有些底,若成国公不想掺和此事,那唯有去内廷请旨了。”
“……”
朱纯臣伸手想说些什么,只是这话到了嘴边,却怎么都讲不出来,孙传庭的态度,叫他明白一点,只怕被抓进顺天府大牢的人,包括先前那批抗税的商贾,都不会有好下场。
若只是力挺英国公一脉,促成一门两封爵之事,朱纯臣并没有什么压力,毕竟英国公一脉能做成的事情,那别的勋戚也不是没希望。
不过锦衣卫、神枢营、忠勇军这次,集中抓捕李家各房,还有不少的官绅,这便牵扯到别的层面了。
更为重要的一点,以李如桢为首的不少人,被押进了诏狱中,是否与正在督办的袁案牵扯,是谁都说不准的事情。
明末的政治局势,向来都是复杂化,多样化,往往一个风波,就会牵扯到别的事情上,常会拔出萝卜带出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