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1 / 2)
他对佛子说:“五岐兄,在宣德城外,我以为遇到山匪就是最糟糕的事情了,我没想到宣德马上出了大乱……我更没想到卢州会变成这样。事情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我到现在都不理解,我好像在是被人拽着狂奔,跑啊跑啊……那人忽然不跑了,我被迫停下来,只剩下一脸茫然。”
奉玄想起来很多事,他总觉得韦衡好像是在昨天刚刚救下了宣德。可是今天韦衡就变成灰了。
奉玄说:“好友,这人世间,原来恨比恩多、愁比爱多。我在夜里念道经,忽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修道。修道是要求长生,人果真能求得长生吗……可是人活着又有无尽的痛苦,那为什么还要一直活着。我不知道。”
宣德变乱发生时,奉玄十七岁,如今他已十九岁了。他越来越不明白修道的意义了。修道是为了不做人。人不做人,那算什么?
人不做人,超脱凡俗,成了神仙。可是那时神仙真的可以不再看世间一眼吗?世间有一万种苦,如果神仙可以一眼都不看,那种绝情的神仙也不过还是人罢了,和人一样趋利避害。
道不动情,奉玄做不到不动情,奉玄参不透。
佛子回答奉玄说:“吾友,或许不是成人痛苦,而是世间痛苦,而人超不出这个世间。我父亲去世后,我去岐山找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为我指岐山佛门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像,要我看佛像前的楹联——超二十七重天以上,度百千亿劫之中。世间是被愁苦充满的地方,是劫数不停发生的地方,人们凭借自己难得超脱,所以人们才会求佛。在岐山佛门修行的僧人都想修得一个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1,修得佛果是为了最终离开世间,不再回来。”
不再回来。
奉玄忽然笑了一下,他觉得很累,他说:“走都走不了,怎么能不再回来呢。”
佛子说:“世间诸苦不妨碍缘起,我走不了,你没有走,缘起之时,我们遇见。”
缘起之时,人们遇见。遇见是很好的事。
奉玄和佛子在雪中遇见,这一年他们也在雪中分别。奉玄留在卢州,去龙海镇军府取一条狗的尸骨,佛子从卢州回长安见外祖父。
遇见很好,可是后来他们没有再遇见。
奉玄后来找不到佛子了,他那时想,是不是他用尽所有的运气也只不过是能和佛子遇见呢?
他最怕的事是……原来他费尽了力气,只为了一场遇见,此后他们两个人就再也无缘了。
作者有话说:
1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声闻四果。
(1)须陀洹:意译为“入流”、“预流”,须陀洹果是声闻四果中的初果,修得此果位者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但未断除思惑,因此得此果位者,还要再到人间经历七番生死——即还要七还人间,继续断惑。(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人间在欲界)
(2)斯陀含:意译为“一来”或“一还”,斯陀含果是声闻四果中的二果。得二果者已断尽欲界思惑中的前六品、但是还有欲界后三品思惑未断,如果想继续断惑,就需要再来一趟人间受生,方得究竟。再来一趟人间,即一还人间,此后就可以不再到人间受生,脱离六道轮回,因此是“一还”。
(3)阿那含:意译为“不还”,阿那含果是声闻四果中的三果。修得此果位者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未来将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即人间所在之界)经历生死,因此叫做“不还”(不会再回人间了)。
(4)阿罗汉:意译为“无生”,可略称为罗汉,阿罗汉果是声闻四果中的三果。得此果位者已断尽三界见惑、思惑,解脱生死,堪受世间大供养,是小乘佛教之最高果位(罗汉就是最高了,罗汉和佛有壁,罗汉不能成佛)。
————
一杀多生:佛子小传
.
在文章第一卷,奉玄的师父说:“刀剑之道,就是心道。”是的,剑道就是心道。剑传达了主人的心意。
奉玄的剑叫“刻意”,刻意尚行,不断磨砺自己,这是奉玄的行为的写照。佛子的杀剑叫“杀生”,一杀多生——这是菩萨做出的行为,是佛子的一个关键词。佛子的剑一剑斩断佛果,写到这一章,终于回扣了“佛果”。
(1)一杀多生
佛子信仰的是法相宗,“一杀多生”这个概念可见法相宗的重要著作《瑜伽师地论》:“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思维,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报恩经》云:“我当设大方便利益众生,三恶道苦,是我所宜。思惟是已,即便持刀断此贼命,使诸同伴安隐无为。”
选择杀是为了成就更大的慈悲。佛子杀人很利落,但是他杀人很少怀有私心,他也从来不折磨要死在自己剑下的人。 ↑返回顶部↑
奉玄想起来很多事,他总觉得韦衡好像是在昨天刚刚救下了宣德。可是今天韦衡就变成灰了。
奉玄说:“好友,这人世间,原来恨比恩多、愁比爱多。我在夜里念道经,忽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修道。修道是要求长生,人果真能求得长生吗……可是人活着又有无尽的痛苦,那为什么还要一直活着。我不知道。”
宣德变乱发生时,奉玄十七岁,如今他已十九岁了。他越来越不明白修道的意义了。修道是为了不做人。人不做人,那算什么?
人不做人,超脱凡俗,成了神仙。可是那时神仙真的可以不再看世间一眼吗?世间有一万种苦,如果神仙可以一眼都不看,那种绝情的神仙也不过还是人罢了,和人一样趋利避害。
道不动情,奉玄做不到不动情,奉玄参不透。
佛子回答奉玄说:“吾友,或许不是成人痛苦,而是世间痛苦,而人超不出这个世间。我父亲去世后,我去岐山找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为我指岐山佛门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像,要我看佛像前的楹联——超二十七重天以上,度百千亿劫之中。世间是被愁苦充满的地方,是劫数不停发生的地方,人们凭借自己难得超脱,所以人们才会求佛。在岐山佛门修行的僧人都想修得一个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1,修得佛果是为了最终离开世间,不再回来。”
不再回来。
奉玄忽然笑了一下,他觉得很累,他说:“走都走不了,怎么能不再回来呢。”
佛子说:“世间诸苦不妨碍缘起,我走不了,你没有走,缘起之时,我们遇见。”
缘起之时,人们遇见。遇见是很好的事。
奉玄和佛子在雪中遇见,这一年他们也在雪中分别。奉玄留在卢州,去龙海镇军府取一条狗的尸骨,佛子从卢州回长安见外祖父。
遇见很好,可是后来他们没有再遇见。
奉玄后来找不到佛子了,他那时想,是不是他用尽所有的运气也只不过是能和佛子遇见呢?
他最怕的事是……原来他费尽了力气,只为了一场遇见,此后他们两个人就再也无缘了。
作者有话说:
1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声闻四果。
(1)须陀洹:意译为“入流”、“预流”,须陀洹果是声闻四果中的初果,修得此果位者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但未断除思惑,因此得此果位者,还要再到人间经历七番生死——即还要七还人间,继续断惑。(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人间在欲界)
(2)斯陀含:意译为“一来”或“一还”,斯陀含果是声闻四果中的二果。得二果者已断尽欲界思惑中的前六品、但是还有欲界后三品思惑未断,如果想继续断惑,就需要再来一趟人间受生,方得究竟。再来一趟人间,即一还人间,此后就可以不再到人间受生,脱离六道轮回,因此是“一还”。
(3)阿那含:意译为“不还”,阿那含果是声闻四果中的三果。修得此果位者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未来将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即人间所在之界)经历生死,因此叫做“不还”(不会再回人间了)。
(4)阿罗汉:意译为“无生”,可略称为罗汉,阿罗汉果是声闻四果中的三果。得此果位者已断尽三界见惑、思惑,解脱生死,堪受世间大供养,是小乘佛教之最高果位(罗汉就是最高了,罗汉和佛有壁,罗汉不能成佛)。
————
一杀多生:佛子小传
.
在文章第一卷,奉玄的师父说:“刀剑之道,就是心道。”是的,剑道就是心道。剑传达了主人的心意。
奉玄的剑叫“刻意”,刻意尚行,不断磨砺自己,这是奉玄的行为的写照。佛子的杀剑叫“杀生”,一杀多生——这是菩萨做出的行为,是佛子的一个关键词。佛子的剑一剑斩断佛果,写到这一章,终于回扣了“佛果”。
(1)一杀多生
佛子信仰的是法相宗,“一杀多生”这个概念可见法相宗的重要著作《瑜伽师地论》:“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思维,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报恩经》云:“我当设大方便利益众生,三恶道苦,是我所宜。思惟是已,即便持刀断此贼命,使诸同伴安隐无为。”
选择杀是为了成就更大的慈悲。佛子杀人很利落,但是他杀人很少怀有私心,他也从来不折磨要死在自己剑下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