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抚大秦 第118节(1 / 4)
嵇恒摇了摇头,道:“不一样,那时候是秦国,现在是大秦。”
“两者的地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扶苏眉头一皱。
他还是有些理解不了。
嵇恒缓缓道:“过去是秦国朝堂,下面是郡,然后是县,而今是大秦朝堂,到郡,到县,那可否中间再设一个‘国’,而这个‘国’由朝廷的三公九卿十二官府统辖,朝廷通过直接管理三公九卿的官员,继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从现在的郡县二级管理,变成国郡县三级管理。”
“这个国可换成州、省等词。”
“大秦眼下食利者众多,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节骨眼上,是不适合对食利者动刀的,因而只能尽可能的扩大统治阶层,以便给予底层官吏上升空间。”
“等到天下局势稍定,便可借机削减食利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设立行省或州,也能极大提高行政效率。”
“过去朝廷管理三十六郡,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等朝廷知晓,再到朝廷政令下去,耗费时间十分漫长,反应也十分迟缓缓慢,等朝廷政令真下去,事态早已严重,若为三级管理结构,等地方发生事变时,行省及州可以先行行事,然后一边向朝廷传令,一边向四周行省及州寻求援助。”
“将事态控制在极小范围。”
闻言。
扶苏心念一动。
他却是大体听明白了。
嵇恒是想把过去秦国那套体系,直接搬运到天下,将天下三十六郡,划分为几个大的行省或州,这些行省和州由朝廷直接控制,继而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通过增加一个行省(州),给底层官吏提供上升空间,继而稳定住底层官吏。
并借机削弱功臣子弟、贵族对地方的控制。
想到这。
扶苏已有些意动。
此举一定程度其实会减弱集权,但大秦眼下本就控制不住地方,此举相对大秦眼下的形势,无疑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就目前而言,有利而无害。
只是步子太大了。
他实在没信心说服始皇。
嵇恒自是明白扶苏的想法,冷声道:“我只是提供一个观点,眼下根本就不可能施行,大秦本就官吏缺乏,哪有那么多官吏填充?再则,多一个层级,也意味着朝廷的行政成本要多支出,这都不是大秦眼下能担负的。”
听到嵇恒的话,扶苏陡然惊醒。
大秦眼下郡县两级,尚且难以支撑,若是再加一级,更加难以支撑,但他心中却暗暗记住了。
大秦眼下的确难堪重负,但等到长城修建完成,各地道路、川防等工事陆续完工,大秦未必不能节省出钱粮,到时或许真能将体制进行革新。
他也有些头疼。
因为这对钱粮的耗费太高了。 ↑返回顶部↑
“两者的地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扶苏眉头一皱。
他还是有些理解不了。
嵇恒缓缓道:“过去是秦国朝堂,下面是郡,然后是县,而今是大秦朝堂,到郡,到县,那可否中间再设一个‘国’,而这个‘国’由朝廷的三公九卿十二官府统辖,朝廷通过直接管理三公九卿的官员,继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从现在的郡县二级管理,变成国郡县三级管理。”
“这个国可换成州、省等词。”
“大秦眼下食利者众多,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节骨眼上,是不适合对食利者动刀的,因而只能尽可能的扩大统治阶层,以便给予底层官吏上升空间。”
“等到天下局势稍定,便可借机削减食利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设立行省或州,也能极大提高行政效率。”
“过去朝廷管理三十六郡,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等朝廷知晓,再到朝廷政令下去,耗费时间十分漫长,反应也十分迟缓缓慢,等朝廷政令真下去,事态早已严重,若为三级管理结构,等地方发生事变时,行省及州可以先行行事,然后一边向朝廷传令,一边向四周行省及州寻求援助。”
“将事态控制在极小范围。”
闻言。
扶苏心念一动。
他却是大体听明白了。
嵇恒是想把过去秦国那套体系,直接搬运到天下,将天下三十六郡,划分为几个大的行省或州,这些行省和州由朝廷直接控制,继而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通过增加一个行省(州),给底层官吏提供上升空间,继而稳定住底层官吏。
并借机削弱功臣子弟、贵族对地方的控制。
想到这。
扶苏已有些意动。
此举一定程度其实会减弱集权,但大秦眼下本就控制不住地方,此举相对大秦眼下的形势,无疑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就目前而言,有利而无害。
只是步子太大了。
他实在没信心说服始皇。
嵇恒自是明白扶苏的想法,冷声道:“我只是提供一个观点,眼下根本就不可能施行,大秦本就官吏缺乏,哪有那么多官吏填充?再则,多一个层级,也意味着朝廷的行政成本要多支出,这都不是大秦眼下能担负的。”
听到嵇恒的话,扶苏陡然惊醒。
大秦眼下郡县两级,尚且难以支撑,若是再加一级,更加难以支撑,但他心中却暗暗记住了。
大秦眼下的确难堪重负,但等到长城修建完成,各地道路、川防等工事陆续完工,大秦未必不能节省出钱粮,到时或许真能将体制进行革新。
他也有些头疼。
因为这对钱粮的耗费太高了。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