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节(1 / 4)
“不是这句!”杨开一口打断:“是最后一句话。”
“难道日本人脑袋被门一夹再夹,把这隧道直接从大坝开到山里去了……”说完,陈天顶摸了摸脑袋,好奇的问道:“是这句话?”
“对,对,就是这句。”杨开眼睛一亮,小鸡琢米般的点着头:“华教授,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看到这座拦河大坝时的情景吗?”
“整座大坝卡在两个连绵不绝的天然峡谷之间,而且蓄积了改道的黑龙江源头,乌苏里江源头,额尔古纳河源头,这三大源头的江水。如此耗费人力物力,当真是古今第一奇观。鉴于大坝两边都是峡谷,还有华教授解释的隧道用处,我怀疑,事实可能真如陈老板所言,丧心病狂的日本人又从大坝左边,开出了一条通往峡谷内部的隧道。”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挖一条隧道,其中的原因,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了。”杨开苦笑道说道。
杨开的话,无论是放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大胆的猜测。
但当装甲残骸,水源改道,拦河大坝,这一系列荒诞离奇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将人撞晕后,整个小组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我赞同杨开的话。”将手中的烟头丢进积水里,看着那一缕红光慢慢消逝后,华伯涛终于开了口。
和陈天顶等人相比,他的面色很是镇定。
显然,这位老教授心里已经有了对策。
“因为只有这个猜测,才能让整件事变得合情合理。”华伯涛站起身来,说道:“你们看,这条隧道越往里走,墙壁和天花板上的湿气就越重。连很多告示牌,墙皮都因为湿气的缘故,酥软剥离了。”
“我们脚下的积水,正是这些湿气一天天的积累,变成水滴,从天花板上落下后汇聚而成的。”说完,华伯涛指了指天花板。
在那里,正好有一滴水滴落在了及水上,滴答一声。和华伯涛的言论相映成趣。
“原来是这样。”杨开等人面面相窥,一阵唏嘘起来。
想到这,他忽然回忆起了高中国学课时,上过的一篇古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很多事,都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包括着浑浊的积水,也不例外。
同时,杨开也对华伯涛精妙绝伦的理论知识,佩服的五体投地。谁言书生百无一用,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书生,甚至能抵抗十万雄兵。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华伯涛微微一笑,卖起了关子。
“和天气有关。”杨开说道。
华伯涛闻言点了点头:“你答对了一半。”
“其实这是由山体构造决定的,整个黑龙江腹地,都是史前冰川地带,所以温度差别不大。但是对于山体而言,积聚的岩石具有保温的功能,所以越往内,温度较之外面,就会稍稍高上那么一些。杨开,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明白。”杨开说道:“就像冬天呆在屋子里,卧室比客厅暖和一样。”
“一点就通!”华伯涛满意的说道,杨开的这个比喻,的确很形象。
“我们知道,在物理学里,热空气遇到冷空气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后会形成小液滴。因此在冷空气无限的情况下,热空气越多,形成的水蒸气就越多。所以我们越往隧道里走,看到的湿气和积水就越多。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大家现在的确身处于天然峡谷之中。”华伯涛娓娓道来。
“那么华教授……”杨开犹豫了一下:“我们是继续往前走,还是退回去,寻找通往水坝控制室的其他道路。”
“当然是继续往前走!”华伯涛的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杨开,你知道吗?我有一种预感,那就是这条隧道里肯定隐藏着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会让一直云山雾罩的我们,豁然开朗。”
“华教授,你是不是已经猜到了什么。”听了华伯涛的话,杨开疑惑的问道。他发现,华伯涛对于这个隧道,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兴趣。
难道是学术病又犯了? ↑返回顶部↑
“难道日本人脑袋被门一夹再夹,把这隧道直接从大坝开到山里去了……”说完,陈天顶摸了摸脑袋,好奇的问道:“是这句话?”
“对,对,就是这句。”杨开眼睛一亮,小鸡琢米般的点着头:“华教授,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看到这座拦河大坝时的情景吗?”
“整座大坝卡在两个连绵不绝的天然峡谷之间,而且蓄积了改道的黑龙江源头,乌苏里江源头,额尔古纳河源头,这三大源头的江水。如此耗费人力物力,当真是古今第一奇观。鉴于大坝两边都是峡谷,还有华教授解释的隧道用处,我怀疑,事实可能真如陈老板所言,丧心病狂的日本人又从大坝左边,开出了一条通往峡谷内部的隧道。”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挖一条隧道,其中的原因,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了。”杨开苦笑道说道。
杨开的话,无论是放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大胆的猜测。
但当装甲残骸,水源改道,拦河大坝,这一系列荒诞离奇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将人撞晕后,整个小组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我赞同杨开的话。”将手中的烟头丢进积水里,看着那一缕红光慢慢消逝后,华伯涛终于开了口。
和陈天顶等人相比,他的面色很是镇定。
显然,这位老教授心里已经有了对策。
“因为只有这个猜测,才能让整件事变得合情合理。”华伯涛站起身来,说道:“你们看,这条隧道越往里走,墙壁和天花板上的湿气就越重。连很多告示牌,墙皮都因为湿气的缘故,酥软剥离了。”
“我们脚下的积水,正是这些湿气一天天的积累,变成水滴,从天花板上落下后汇聚而成的。”说完,华伯涛指了指天花板。
在那里,正好有一滴水滴落在了及水上,滴答一声。和华伯涛的言论相映成趣。
“原来是这样。”杨开等人面面相窥,一阵唏嘘起来。
想到这,他忽然回忆起了高中国学课时,上过的一篇古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很多事,都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包括着浑浊的积水,也不例外。
同时,杨开也对华伯涛精妙绝伦的理论知识,佩服的五体投地。谁言书生百无一用,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书生,甚至能抵抗十万雄兵。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华伯涛微微一笑,卖起了关子。
“和天气有关。”杨开说道。
华伯涛闻言点了点头:“你答对了一半。”
“其实这是由山体构造决定的,整个黑龙江腹地,都是史前冰川地带,所以温度差别不大。但是对于山体而言,积聚的岩石具有保温的功能,所以越往内,温度较之外面,就会稍稍高上那么一些。杨开,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明白。”杨开说道:“就像冬天呆在屋子里,卧室比客厅暖和一样。”
“一点就通!”华伯涛满意的说道,杨开的这个比喻,的确很形象。
“我们知道,在物理学里,热空气遇到冷空气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后会形成小液滴。因此在冷空气无限的情况下,热空气越多,形成的水蒸气就越多。所以我们越往隧道里走,看到的湿气和积水就越多。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大家现在的确身处于天然峡谷之中。”华伯涛娓娓道来。
“那么华教授……”杨开犹豫了一下:“我们是继续往前走,还是退回去,寻找通往水坝控制室的其他道路。”
“当然是继续往前走!”华伯涛的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杨开,你知道吗?我有一种预感,那就是这条隧道里肯定隐藏着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会让一直云山雾罩的我们,豁然开朗。”
“华教授,你是不是已经猜到了什么。”听了华伯涛的话,杨开疑惑的问道。他发现,华伯涛对于这个隧道,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兴趣。
难道是学术病又犯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