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 第178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穆空青还因朝中权贵用水泥修庄子的事,被御史给参了一本。
  说是他穆空青公私不分、攀附权贵,在朝廷用水泥都要排队的时候,拿着水泥去讨好那些权贵们。
  穆空青还是头一回在大朝会上被点名,这感觉还有些新奇。
  穆空青对此倒是半点不慌。在大炎,没被御史参过的官,那都不能算是官生圆满。
  好在永兴帝对有功之臣着实不薄,没等穆空青想好该怎么辩驳呢,便开口说这是他允诺过的,直接替穆空青将事情都担了下来,没叫他挨更多骂。
  倒是那位参了穆空青的御史,因为觉得自个儿话说得太重还冤枉了人家,下朝后特意请了穆空青一顿酒赔罪。
  穆空青表示理解,毕竟大家都是要干活吃饭保乌纱的嘛,在大炎当御史也挺不容易的。
  大炎御史闻风奏事是太/祖他老人家定下的规矩,甚至连官员上朝前在宫门外列队时都有御史盯着,谁打了个哈欠都得由御史记下来,回头等着挨一顿骂,然后再不疼不痒地罚点儿俸。
  纯纯的吃力不讨好。
  当个三年御史下来,满朝文武都得被得罪个干净。
  况且若是只看现象而不知内里的原由的话,这位御史参他参得完全合情合理。
  这位刚刚上任半年的佥都御史,被穆空青这一通话说得眼泪汪汪,就差抱着穆空青喊知己了,把穆空青吓出一身鸡皮疙瘩。
  天气一日日见凉,南方的庄子上传来消息,说是土豆和番薯长势良好,如无意外的话,第一批长成的土豆和番薯藤,在年后便能送往北地栽种,不会误了北地春耕。
  得了确切的消息,永兴帝心中底气更足,提高商贾地位之事也被放上了日程。
  永兴帝选中了几家名声素来不错,做事也聪明机灵的商贾,预备先立个典型。
  其中便包括当初那位报价一百二十万两一张船引的海商覃家。
  这家是所有没能第一批出海的海商中,报价最高的那个,直接为朝廷提供了七千二百万两白银的税收。
  且覃家发家早在前朝,历经战乱也未见落败,还曾主动以自身为饵协助朝廷剿灭海寇,更是商户中开办族学的第一人。
  覃家子弟代代分立门户,即便是不能科举的主支子弟,也会跟着旁支子弟一同读书,时间久了,在广粤也得了个“儒商”的名号。
  也正是因着覃家在广粤之地风评不错,这才能叫他家的子弟拜入广信书院,甚至因着学问出彩,得了前往江南文会的机会。
  须得知晓,并不是每一家书院都能如永嘉书院一般,切实奉行言行一致有教无类的。
  这回那覃家学生在文会论道时大放异彩,对手不敌,便羞辱他出身卑贱,即便分立门户,也洗不脱铜臭之气。还道如他这等商户子弟,即便将来为官,也必会为祸一方,乃大炎蛀螽。
  覃家学生遭他如此羞辱,当晚便作出了一篇《报国绝句》,直问为何同为大炎百姓,商户便不能有报国之心?
  其间字字悲愤句句铿锵,引得不少学子感同身受,也引来了诸多嘲讽谩骂。
  这么一来二去的,这首《报国绝句》越传越广,下场的文人学子也越来越多,颇有当初穆空青闹出的那场“君圣之争”的架势。
  消息传到京城来的时候,穆空青琢磨了一下,便将这首《报国绝句》送到了永兴帝的面前。
  这可不就是瞌睡来了送枕头么?永兴帝正想着从商户中抓个幸运儿出来呢。
  于是,原本这场争论都将要平息了,却在永兴帝有意无意的推动下,直接闹得更大了。
  同时,兴许是念着穆空青出主意的情,当初在漠北守城时,穆白芷和穆白芍带领商队救治受伤将士,捐献药物之事,也被作为商人报国的典型再次被人提起。
  而真正将此事推向高潮的,是永兴帝在大朝会上对覃家协助朝廷剿灭海寇,以及穆白芷二人在漠北城的所作所为大夸特夸,当场下旨予穆白芷与穆白芍二人正四品诰命,并特许覃家下一代子弟参加科举,同时将那技不如人便出言不逊的书生斥为“枉读圣贤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