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皇子出阁读书 (二合一)(2 / 3)
可这谈何容易。
别说现在的大明,饶是在二十一世纪,都未能真正实现,弱肉强食这个自然法则虽然残酷似乎的确是一切生物都在遵循的真理。
但朱厚照还是想再努力一次,努力让底层者可以拥有一个较为平等与自由的社会。
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卑微渺小,在将来,至少在明文规定的法律里是平等的,彼此见面也不至于位低者向位高者下跪,勤劳者得到应有的物质奖励,而懒怠者则得承担应有的代价。
朱厚照觉得自己至少得努力让大明接近到后世的文明程度。
朱厚照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大明在文明程度上赶后世还是差很多,株连与私自处决人命的现象依旧存在,甚至自己这个皇帝都这样做了,开了历史倒车;
除此之外,女人被强迫缠足的现象还是存在,甚至寡妇被宗族逼得自缢守节的现象也存在,还屡次被当成值得表彰的忠贞之事写进了官衙的奏疏里,呈递到了自己的皇帝面前。
每当朱厚照看见这样的节妇忠贞之事,朱厚照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内心里,朱厚照知道这是这个礼教社会在吃人,但他却无法阻止,因为寡妇自缢是寡妇自己这样做的,甚至自己这个皇帝如果不赐予其贞节牌坊才显得不通情理。
话转回来,朱厚照自己主导的一系列株连之事,他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似乎做的很是顺理成章,顺理成章的这个帝国根本没人能在法理上说他做的不对,倒是他内心时刻在问着自己,自己还是一个尊重他人生命且从不自视高人一等也不自觉低人一等的现代人吗?
朱厚照很烦闷,尽管这个社会给了他在后世不能拥有的一切,比如他在后世根本不能想象的宫廷园林,和许多堪称绝色的美人,以及每日吃不尽的山珍海味,但他发现他还是与这个世界有些格格不入。
朱厚照讨厌文官们拿儒家礼法约束自己,所以他选择了反抗,但他也讨厌文官们像奴才面对主人一样只知摇尾乞怜而无半点人的样子。
朱厚照不想变成自己在后世讨厌的那些人,那些喜欢被溜须拍马,喜欢颐指气使,喜欢恃强凌弱且不尊重他人的人。
朱厚照知道自己狂妄的人到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把别人不当人的人到头也会走向灭亡,自己或许靠着自己建立起的强大国力与争取到的大量民心而善终,而自己后世的子孙,朱家贵胄若一直不把别人当成奴役的工具,在将来只会被人推翻,就算是有骨气地找棵树吊死,那也只是比举国投降金国的赵家人好看点而已,终究也改变不了被百姓抛弃的命运。
所以,朱厚照希望自己的儿孙们能明白这个道理,甚至不只是自己儿孙,帝国的所有统治者都要明白,自己作为统治者不是作为一强者要去剥削一弱者,而是在拥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也有去维护这个国家利益与完成公共事业的义务。
无论百姓是被动的接受了这个政府的统治还是主动通过选举选出,作为执掌公权者都应该明白自己的权力是百姓赋予的,一旦这个政府不为百姓谋福祉,就只会被百姓抛弃。
事实上,这些道理在圣人之言中也不是没有,要不然也不会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之类的话,也不会有水以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言。
但只是很多人念错了经,只顾着维护自己的特权却忘记了自己的义务。
后世的儒生们强调父权夫权君权,强调子应该从父,妻应从夫,臣应从君,却忘记了规定为父者为夫为君之义务,或许有也会被刻意淡化忽视。
不过,有时候在朝堂上,有时候文官们倒也不是不知道限制君权,甚至也知道要求皇帝履行自己的义务,但很多时候文官却没有去限制自己为人父为人夫的权力,以至于在家族里搞一人堂在朝堂上又要求皇帝从谏如流,岂不矛盾?
朱厚照知道自己要想把大明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国度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并不会因为漫长和艰难而放弃。
但他不得不承认,要让帝国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国度,首先要做的是限制自己的权力,首先,自己要遵守规则并尊重他人的生命,其次,自己还得尽力建立起更合理的政治制度,一个能保障人最基本权益又能限制人的贪婪的制度。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让社会发展与生产力得到发展,让百姓拥有更多的知识与生产资料。
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拥有更多的力量与统治者抗衡,而统治者也才好考虑百姓的感受,彼此力量平衡才能做到彼此尊重,彼此平等。
朱厚照不担心在较长时间内依旧有强权者凌驾于他人之上,依旧在奴役百姓,他担心的是百姓们觉得自己应该被奴役。
如果这样下去,汉人只会依旧麻木,只会停留在为奴役他人而沾沾自喜和想做奴隶主而不得的两种状态,从而不在乎骑在自己头上的人是谁,只希望着自己也可以骑在别人头上,如此的话,何谈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朱厚照准了礼部左侍郎朱恩所请,决议让皇子出阁读书。
不过,他没有按照朱恩等文官意愿只让皇嫡长子出阁读书,而是让四个四岁的皇子同时出阁读书,而且也没有要让这四个皇子只接受儒家教育的意思。
朱厚照决定如同地方社学先培养四位皇子的识字能力,而且也培养的方式也不再是教授三字经这种传统的儒家启蒙方式,而是以新编的拼音辅助各类朗朗上口的诗词文章字词进行启蒙,并将朱厚照让翰林院编纂的近似于后世新华字典的《大明字典》也作为四皇子接受初级义务教育期间的主要工具书。
同时,朱厚照也没有按照文官们的意思,择良师充詹事官而教之,而是下诏成立依照社学例成立宫廷社学(后文简称宫学),专门培养皇室贵胄子弟进行初级教育,社学老师也非是只知道掉书袋讲解儒家经义的朝廷官员,而是专门从地方社学择取经验丰富的社学教师招入宫学为师,且学习科目也变成国学、算术、常识三科。 ↑返回顶部↑
别说现在的大明,饶是在二十一世纪,都未能真正实现,弱肉强食这个自然法则虽然残酷似乎的确是一切生物都在遵循的真理。
但朱厚照还是想再努力一次,努力让底层者可以拥有一个较为平等与自由的社会。
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卑微渺小,在将来,至少在明文规定的法律里是平等的,彼此见面也不至于位低者向位高者下跪,勤劳者得到应有的物质奖励,而懒怠者则得承担应有的代价。
朱厚照觉得自己至少得努力让大明接近到后世的文明程度。
朱厚照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大明在文明程度上赶后世还是差很多,株连与私自处决人命的现象依旧存在,甚至自己这个皇帝都这样做了,开了历史倒车;
除此之外,女人被强迫缠足的现象还是存在,甚至寡妇被宗族逼得自缢守节的现象也存在,还屡次被当成值得表彰的忠贞之事写进了官衙的奏疏里,呈递到了自己的皇帝面前。
每当朱厚照看见这样的节妇忠贞之事,朱厚照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内心里,朱厚照知道这是这个礼教社会在吃人,但他却无法阻止,因为寡妇自缢是寡妇自己这样做的,甚至自己这个皇帝如果不赐予其贞节牌坊才显得不通情理。
话转回来,朱厚照自己主导的一系列株连之事,他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似乎做的很是顺理成章,顺理成章的这个帝国根本没人能在法理上说他做的不对,倒是他内心时刻在问着自己,自己还是一个尊重他人生命且从不自视高人一等也不自觉低人一等的现代人吗?
朱厚照很烦闷,尽管这个社会给了他在后世不能拥有的一切,比如他在后世根本不能想象的宫廷园林,和许多堪称绝色的美人,以及每日吃不尽的山珍海味,但他发现他还是与这个世界有些格格不入。
朱厚照讨厌文官们拿儒家礼法约束自己,所以他选择了反抗,但他也讨厌文官们像奴才面对主人一样只知摇尾乞怜而无半点人的样子。
朱厚照不想变成自己在后世讨厌的那些人,那些喜欢被溜须拍马,喜欢颐指气使,喜欢恃强凌弱且不尊重他人的人。
朱厚照知道自己狂妄的人到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把别人不当人的人到头也会走向灭亡,自己或许靠着自己建立起的强大国力与争取到的大量民心而善终,而自己后世的子孙,朱家贵胄若一直不把别人当成奴役的工具,在将来只会被人推翻,就算是有骨气地找棵树吊死,那也只是比举国投降金国的赵家人好看点而已,终究也改变不了被百姓抛弃的命运。
所以,朱厚照希望自己的儿孙们能明白这个道理,甚至不只是自己儿孙,帝国的所有统治者都要明白,自己作为统治者不是作为一强者要去剥削一弱者,而是在拥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也有去维护这个国家利益与完成公共事业的义务。
无论百姓是被动的接受了这个政府的统治还是主动通过选举选出,作为执掌公权者都应该明白自己的权力是百姓赋予的,一旦这个政府不为百姓谋福祉,就只会被百姓抛弃。
事实上,这些道理在圣人之言中也不是没有,要不然也不会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之类的话,也不会有水以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言。
但只是很多人念错了经,只顾着维护自己的特权却忘记了自己的义务。
后世的儒生们强调父权夫权君权,强调子应该从父,妻应从夫,臣应从君,却忘记了规定为父者为夫为君之义务,或许有也会被刻意淡化忽视。
不过,有时候在朝堂上,有时候文官们倒也不是不知道限制君权,甚至也知道要求皇帝履行自己的义务,但很多时候文官却没有去限制自己为人父为人夫的权力,以至于在家族里搞一人堂在朝堂上又要求皇帝从谏如流,岂不矛盾?
朱厚照知道自己要想把大明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国度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并不会因为漫长和艰难而放弃。
但他不得不承认,要让帝国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国度,首先要做的是限制自己的权力,首先,自己要遵守规则并尊重他人的生命,其次,自己还得尽力建立起更合理的政治制度,一个能保障人最基本权益又能限制人的贪婪的制度。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让社会发展与生产力得到发展,让百姓拥有更多的知识与生产资料。
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拥有更多的力量与统治者抗衡,而统治者也才好考虑百姓的感受,彼此力量平衡才能做到彼此尊重,彼此平等。
朱厚照不担心在较长时间内依旧有强权者凌驾于他人之上,依旧在奴役百姓,他担心的是百姓们觉得自己应该被奴役。
如果这样下去,汉人只会依旧麻木,只会停留在为奴役他人而沾沾自喜和想做奴隶主而不得的两种状态,从而不在乎骑在自己头上的人是谁,只希望着自己也可以骑在别人头上,如此的话,何谈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朱厚照准了礼部左侍郎朱恩所请,决议让皇子出阁读书。
不过,他没有按照朱恩等文官意愿只让皇嫡长子出阁读书,而是让四个四岁的皇子同时出阁读书,而且也没有要让这四个皇子只接受儒家教育的意思。
朱厚照决定如同地方社学先培养四位皇子的识字能力,而且也培养的方式也不再是教授三字经这种传统的儒家启蒙方式,而是以新编的拼音辅助各类朗朗上口的诗词文章字词进行启蒙,并将朱厚照让翰林院编纂的近似于后世新华字典的《大明字典》也作为四皇子接受初级义务教育期间的主要工具书。
同时,朱厚照也没有按照文官们的意思,择良师充詹事官而教之,而是下诏成立依照社学例成立宫廷社学(后文简称宫学),专门培养皇室贵胄子弟进行初级教育,社学老师也非是只知道掉书袋讲解儒家经义的朝廷官员,而是专门从地方社学择取经验丰富的社学教师招入宫学为师,且学习科目也变成国学、算术、常识三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