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 第3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春分日,二月初二,电闪雷鸣,太子归京。
  大雨倾盆,彻底洗刷城墙屋瓦的残雪,冬天结束,春天开始了。
  距离长安城偷龙转凤的惊涛骇浪,正好过去一月整。
  太子回长安的路上便已得到书信,永安宫发生的事皆写在书信中。圣人传令中书省欲为宝鸾加封赐邑,幕僚在信中询问太子态度,太子当日回信,命幕僚同三省中门下省与中书省相熟的相公们走动,又驱人前去御史台表明态度,务必支持圣人的决策。
  此年代官制为三省六部一台。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一台:御史台。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乃最高政治中心,中书省门下省商议拟旨,交由天子批阅。而尚书省统辖六部,天子批阅同意后的旨意,由六部执行。
  又设群相制,宰相们出自中书省门下省。昔年康乐长公主驸马崔鸿曾是最年轻的中书令,因故辞官后,重新任工部尚书,虽然不再参与政事堂的议事,但朝中追随他的人仍在,故而时常被人唤一声“相公”。
  御史台督察百官,独立于三省六部,其中大部分御史由天子亲自任命。
  封号食邑本是皇家内事,但因宝鸾并非亲生,加上皇女调换皇子一事,家事成国事。
  宰相们位高权重,无利不起早,圣人自登基起,与宰相们周旋数十年,而皇后努力多年,也不过是在太学和六部中笼络人心。今年元日朝会帝后同席,全因皇后事先和宰相们通过气,以利诱之,是以无人反对。但也不能次次顺心如意。
  御史台一天一个态度,虽多数向着圣人,但也有见风使舵的嫌疑。
  是以当幕僚的书信传来时,太子顾不得震惊幼妹身世,即刻命人去疏通其中关窍。
  太子好心办事,未曾想到此事根本无需他费功夫就能办成。太极宫没有插手,皇后没有阻拦,圣人坚持要赐恩宝鸾,水到渠成。
  太子赶回长安,得知宝鸾的事已经定下,同幕僚感叹:“总算有件如意事。”
  幕僚见太子形容疲惫,想问江南道的事又不敢问。
  出长安近四月,太子比从前更加消沉。
  太子今日回长安,尚未入太极宫和永安宫拜见太上皇和帝后。幕僚提醒,太子却置若罔闻。
  幕僚还要再说,太子却突然笑道:“你可知我的母亲有多厉害?为了权力,她的心能比任何人都狠。”
  幕僚大惊,不知太子为何会突然说出这种话。
  皇后的厉害,众人有目共睹。但太子不该说出来。
  幕僚压低声音:“殿下,慎言。”
  太子神情恍惚,喃喃道:“我巡察江南东西两道,沿途二十州民不聊生,为了掌控江南东西道管辖之权,我的母亲任由洪水倾覆稻田民宅,赈灾银两明明拨出一百万两,百姓们却仍食不果腹。”
  他面孔苍白,一派颓然:“我有心救灾,却使不动任何一个当地官员,整整四个月,我只能看着,什么都做不了。”
  幕僚不敢答,心想:当初皇后同意太子出外巡察,自然有恃无恐。
  甚至,皇后的目的,就在于让太子眼睁睁看着这一切。
  幕僚轻言细语宽慰:“每朝每代,皆有天灾,帝后赈济灾民,赦免赋税,已是仁政。江南道民生艰难,只是一时之景,待今年风调雨顺,百姓们自然又会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太子苦笑:“是吗?是仁政吗?难道不是人祸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