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朱元璋欲渡江人帮天助 占采(4 / 7)
在冯国用的建议下,朱元璋与廖永安商议后,把魛鱼船改为兵船,设大浆10支,20名水手操作。建造了一个兵舱,长约3.2丈(10米)、宽约6尺(1.9米)。设置12排座位,每排3人。其中的走道还可坐11人。舱顶是平顶,沿四边安装了栏杆,尾端栏杆正中安立一根信号旗杆,高一丈(约3.2米),上端固定着一根横杆,与立杆形成“十”字架。左右横杆中间各有一个铁钩,用来挂上幡式信号旗(条状长方形)。舱尾固定有一部斜梯,通到舱顶。
数十艘10丈长的大船则改造为两层的中型战舰,设置20棹、40名水手。下层设置30排座位,每排坐6人。上层为战舱,左右两壁开设箭窗,用于水战放箭。夜晚作为水手、舵手的卧室。舱顶也安装了栏杆和信号杆。
攻打三汊河水寨时,每条魛鱼舰只载20名披挂牛皮甲衣的弓箭手、10个点火兵。快速逼近敌船后,发射火苗箭突袭。大火把曼济哈雅的水师烧得狼狈不堪。
首次和元军水战,虽然歼敌数量很少,但是烧毁、烧损10余艘中型敌舰。这使朱元璋及全体将士渡江作战的信心大增。接着,朱元璋召开庆功大会,请李善长宣布嘉奖名单和任命书。
任命廖永安为水师一军镇抚,郑遇春为水师一军军需总管。任命俞通海为水师二军镇抚,俞廷玉为水师二军军需总管。水战需要大量箭矢、燃油、铠甲等。
第二天,朱元璋迫不及待,在自己的帅府与各位将领商议渡江计划。
朱元璋以元军水兵训练红军,首战告捷,马上又论功行赏,廖永安对他的领导才能钦佩不已。在会上带头发言说:“朱公,三汊河一仗,旗开得胜,士气高涨,我们可以一鼓作气,顺江而下,直取集庆(今南京)。”
俞通海、郑遇春随声附和。常遇春、徐达、赵德胜也纷纷赞同。
朱元璋则说:“诸位兄弟,攻主营,应先拔附寨,剪断主营的羽翼,以免背后或两翼受敌。”
他把廖永安、俞通海叫到中堂前的方桌旁,指着桌面的地图说:“取集庆,应先占采石矶。采石矶是北上集庆、南下芜湖、铜陵的咽喉,离集庆100多里(57公里多)。得采石,可占领太平(当涂县城)得到足够的粮草,然后攻打集庆就有了稳便的后备。”
这张图,朱元璋已经看了很多遍。他说的“采石”是指广义采石矶,长约7公里。
1355年(乙未岁)农历六月乙卯朔日(初一),朱元璋携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随廖永安同乘指挥船;总管邓愈、镇抚花云、徐达、郭兴等随廖永忠带领一万士兵乘坐50艘改造的大渔船为前军。
总管汤和、镇抚耿再成、吴良等随俞通海引领一万士卒乘坐200多艘改造的魛鱼船作为二路军随后。
郑遇春和俞廷玉带数十条军需及护卫船殿后。船队浩浩荡荡奔向长江。
当前军刚刚驶出针鱼嘴,忽然后方数十里黑云遮天,顷刻间雷电、风雨接踵而至。廖永安下令沿江边停泊。
次日丙辰(初二),大雨停止,一团团云彩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刮起了西北风。廖永安、俞通海的水手欢呼雀跃,朱元璋的步兵莫名其妙。
随着廖永安一声令下,指挥船舱顶信号杆的左右挂上了两面蓝幡旗,发出排成两行行军的命令。然后升起白帆,拔锚起航、逆流而上。
相隔数米的各船依次在信号杆挂上两面蓝幡旗,升起船帆尾随而行。
从针鱼嘴到正南偏东的石质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前端有10多公里。由东岸向西北伸入江中的采石矶长约两公里,北面是翠螺山。山的东面是采石镇。采石矶西缘沿江向南延伸接近太平州(当涂县城)西北角,岸线长约7公里,两头尖,中间宽。腰部最宽处约1.3公里。
这是广义的采石矶。其东缘一条采石河把它与东面的陆地分开。
廖永安要再次明确主攻方向,向朱元璋问道:“是攻采石镇还是采石矶?”
朱元璋答道:“采石乃大镇,其备必固。采石矶前临大江,彼难备御。今往攻之,其势必克!”
廖永安应道:“属下明白了。”随之下令朝采石矶进发。
广义采石矶西面有一个很大的江心洲,两者之间的长江是分流的次航道,最宽处约600米,最窄处约300米。
朱氏红军的兵船进入牛渚矶航道,没有看见沿岸驻扎军队。过了石质牛渚矶进到约4公里时,发现前方岸上有元军的栅栏战墙。战墙高约1.3米,成l形布置,北墙东头延伸到采石河边,长约1000米,西墙长约500米。战墙西北角有一座岗楼。栅栏区南面是营寨。过了兵营,就是官渡,离太平城西北江岸还有7里地。
廖永安命令指挥船抛锚,停在江心,接着下令前军靠岸。传令兵马上取下信号杆的蓝幡旗,挂上一面绿幡旗,传递靠岸命令。前军各船接着依次挂上綠幡旗。
元军的哨兵已经发现红军,吹响了报警的号角。很快,岗楼西侧战墙打开一扇门,钻出500人的长弓部队,快速运动到江边,排成两行。这时,十条先锋船已近岸100米之内,进入长弓有效射程。元军长弓队迅速分为25个小队,以20人排成两排攻击一条兵船。
长弓队指挥官下令“放箭”后,依次成排发射的箭矢犹如急速的阵雨,飞击兵船。前甲板的士兵有的已经中箭。舟船越是接近岸边,甲板上中箭的士兵越多。长弓箭着实给了朱氏红军一个下马威。
邓愈急中生智,命令前排持盾士兵蹲下,后排士兵持盾置于前排盾上,组成盾墙。这里的镇戌军是探马赤军,训练有素,擅长骑射,舟船无法猝然靠岸。
先锋队第一艘大船逼近江岸3丈(约9.5米)左右时,渡江先锋常遇春已从这艘大船的尾部跳到一支跟随的10浆小艇上,命令冲上去。他站立船头,左手持盾挡箭,右手紧握双钩枪。十个背刀水兵分坐两行拼命划桨,犹如龙舟竞渡,小艇飞驰靠岸。 ↑返回顶部↑
数十艘10丈长的大船则改造为两层的中型战舰,设置20棹、40名水手。下层设置30排座位,每排坐6人。上层为战舱,左右两壁开设箭窗,用于水战放箭。夜晚作为水手、舵手的卧室。舱顶也安装了栏杆和信号杆。
攻打三汊河水寨时,每条魛鱼舰只载20名披挂牛皮甲衣的弓箭手、10个点火兵。快速逼近敌船后,发射火苗箭突袭。大火把曼济哈雅的水师烧得狼狈不堪。
首次和元军水战,虽然歼敌数量很少,但是烧毁、烧损10余艘中型敌舰。这使朱元璋及全体将士渡江作战的信心大增。接着,朱元璋召开庆功大会,请李善长宣布嘉奖名单和任命书。
任命廖永安为水师一军镇抚,郑遇春为水师一军军需总管。任命俞通海为水师二军镇抚,俞廷玉为水师二军军需总管。水战需要大量箭矢、燃油、铠甲等。
第二天,朱元璋迫不及待,在自己的帅府与各位将领商议渡江计划。
朱元璋以元军水兵训练红军,首战告捷,马上又论功行赏,廖永安对他的领导才能钦佩不已。在会上带头发言说:“朱公,三汊河一仗,旗开得胜,士气高涨,我们可以一鼓作气,顺江而下,直取集庆(今南京)。”
俞通海、郑遇春随声附和。常遇春、徐达、赵德胜也纷纷赞同。
朱元璋则说:“诸位兄弟,攻主营,应先拔附寨,剪断主营的羽翼,以免背后或两翼受敌。”
他把廖永安、俞通海叫到中堂前的方桌旁,指着桌面的地图说:“取集庆,应先占采石矶。采石矶是北上集庆、南下芜湖、铜陵的咽喉,离集庆100多里(57公里多)。得采石,可占领太平(当涂县城)得到足够的粮草,然后攻打集庆就有了稳便的后备。”
这张图,朱元璋已经看了很多遍。他说的“采石”是指广义采石矶,长约7公里。
1355年(乙未岁)农历六月乙卯朔日(初一),朱元璋携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随廖永安同乘指挥船;总管邓愈、镇抚花云、徐达、郭兴等随廖永忠带领一万士兵乘坐50艘改造的大渔船为前军。
总管汤和、镇抚耿再成、吴良等随俞通海引领一万士卒乘坐200多艘改造的魛鱼船作为二路军随后。
郑遇春和俞廷玉带数十条军需及护卫船殿后。船队浩浩荡荡奔向长江。
当前军刚刚驶出针鱼嘴,忽然后方数十里黑云遮天,顷刻间雷电、风雨接踵而至。廖永安下令沿江边停泊。
次日丙辰(初二),大雨停止,一团团云彩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刮起了西北风。廖永安、俞通海的水手欢呼雀跃,朱元璋的步兵莫名其妙。
随着廖永安一声令下,指挥船舱顶信号杆的左右挂上了两面蓝幡旗,发出排成两行行军的命令。然后升起白帆,拔锚起航、逆流而上。
相隔数米的各船依次在信号杆挂上两面蓝幡旗,升起船帆尾随而行。
从针鱼嘴到正南偏东的石质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前端有10多公里。由东岸向西北伸入江中的采石矶长约两公里,北面是翠螺山。山的东面是采石镇。采石矶西缘沿江向南延伸接近太平州(当涂县城)西北角,岸线长约7公里,两头尖,中间宽。腰部最宽处约1.3公里。
这是广义的采石矶。其东缘一条采石河把它与东面的陆地分开。
廖永安要再次明确主攻方向,向朱元璋问道:“是攻采石镇还是采石矶?”
朱元璋答道:“采石乃大镇,其备必固。采石矶前临大江,彼难备御。今往攻之,其势必克!”
廖永安应道:“属下明白了。”随之下令朝采石矶进发。
广义采石矶西面有一个很大的江心洲,两者之间的长江是分流的次航道,最宽处约600米,最窄处约300米。
朱氏红军的兵船进入牛渚矶航道,没有看见沿岸驻扎军队。过了石质牛渚矶进到约4公里时,发现前方岸上有元军的栅栏战墙。战墙高约1.3米,成l形布置,北墙东头延伸到采石河边,长约1000米,西墙长约500米。战墙西北角有一座岗楼。栅栏区南面是营寨。过了兵营,就是官渡,离太平城西北江岸还有7里地。
廖永安命令指挥船抛锚,停在江心,接着下令前军靠岸。传令兵马上取下信号杆的蓝幡旗,挂上一面绿幡旗,传递靠岸命令。前军各船接着依次挂上綠幡旗。
元军的哨兵已经发现红军,吹响了报警的号角。很快,岗楼西侧战墙打开一扇门,钻出500人的长弓部队,快速运动到江边,排成两行。这时,十条先锋船已近岸100米之内,进入长弓有效射程。元军长弓队迅速分为25个小队,以20人排成两排攻击一条兵船。
长弓队指挥官下令“放箭”后,依次成排发射的箭矢犹如急速的阵雨,飞击兵船。前甲板的士兵有的已经中箭。舟船越是接近岸边,甲板上中箭的士兵越多。长弓箭着实给了朱氏红军一个下马威。
邓愈急中生智,命令前排持盾士兵蹲下,后排士兵持盾置于前排盾上,组成盾墙。这里的镇戌军是探马赤军,训练有素,擅长骑射,舟船无法猝然靠岸。
先锋队第一艘大船逼近江岸3丈(约9.5米)左右时,渡江先锋常遇春已从这艘大船的尾部跳到一支跟随的10浆小艇上,命令冲上去。他站立船头,左手持盾挡箭,右手紧握双钩枪。十个背刀水兵分坐两行拼命划桨,犹如龙舟竞渡,小艇飞驰靠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