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 保太(5 / 5)
在东门外,朱元璋下令在襄城河支流西岸也砌筑条石垒,在东门跨河的驿道上也设置栅栏墙,开设仅一辆马车通过的小门。
如此,两道条石垒和城北、城东的襄城河、城南的姑溪河及城西北的一段长江组成一道多边形城外防线。有些类似城池的外郭。朱元璋占领金陵(今南京)称帝后,就在新建的都城外修建了一条很正规的外郭,把制高点钟山都包围在内。
此外,朱元璋还在太平城东北角接近襄城河干、支流之间建造一个兵营,驻扎2000人的外线防御部队。兵营设置高3.8尺的栅栏战墙,开设西门和南门,以便出防城北和城东。
全部军事工程完工后,太平城可谓易守难攻了。
注释:
1怯怜口:“自家人”之意。最初,怯怜口是草原部落贵族的僮仆。随着蒙元王朝的建立,皇室、诸王、贵族通过虏获、分封、招收等办法,占有一大批人户,特别是各种工匠,作为私属人户,称之为怯怜口。一般情况下,这些怯怜口不承担国家赋役,专为领主服役,大都从事手工制作和农耕、放牧、捕猎。也有人担任怯薛、校尉武职。
2怯薛(又叫怯薛军):是一个蒙古语词汇,指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是由成吉思汗亲自组建的的一支军队。是突厥-蒙古语“番直宿卫”之意。汉译多作宿卫,有轮流值宿守卫之意。
3内宰司:元朝的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内宰、司丞等官。掌内府饮食、供帐、仓库等事。
4府正司:元朝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府正、府丞各二员。掌太子鞍辔、弓矢等物。
5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改为中都威卫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经历等官。
6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可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代,翰林学士皆能起草诏令而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其他官加知制诰衔亦可起草诏令,称为外制。
7提控案牍:官名。元朝始设,为各衙署首领佐官。置于府署、上州中州署者为专职,置于路总管府及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掌文书案牍之事。
8棹刀:宋代兵器“刀八色”(八种刀)之一,其形如“棹”(音:照,本义是船桨),故名棹刀。北宋兵书误写成“掉刀”。后人以误传误。 ↑返回顶部↑
如此,两道条石垒和城北、城东的襄城河、城南的姑溪河及城西北的一段长江组成一道多边形城外防线。有些类似城池的外郭。朱元璋占领金陵(今南京)称帝后,就在新建的都城外修建了一条很正规的外郭,把制高点钟山都包围在内。
此外,朱元璋还在太平城东北角接近襄城河干、支流之间建造一个兵营,驻扎2000人的外线防御部队。兵营设置高3.8尺的栅栏战墙,开设西门和南门,以便出防城北和城东。
全部军事工程完工后,太平城可谓易守难攻了。
注释:
1怯怜口:“自家人”之意。最初,怯怜口是草原部落贵族的僮仆。随着蒙元王朝的建立,皇室、诸王、贵族通过虏获、分封、招收等办法,占有一大批人户,特别是各种工匠,作为私属人户,称之为怯怜口。一般情况下,这些怯怜口不承担国家赋役,专为领主服役,大都从事手工制作和农耕、放牧、捕猎。也有人担任怯薛、校尉武职。
2怯薛(又叫怯薛军):是一个蒙古语词汇,指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是由成吉思汗亲自组建的的一支军队。是突厥-蒙古语“番直宿卫”之意。汉译多作宿卫,有轮流值宿守卫之意。
3内宰司:元朝的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内宰、司丞等官。掌内府饮食、供帐、仓库等事。
4府正司:元朝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府正、府丞各二员。掌太子鞍辔、弓矢等物。
5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改为中都威卫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经历等官。
6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可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代,翰林学士皆能起草诏令而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其他官加知制诰衔亦可起草诏令,称为外制。
7提控案牍:官名。元朝始设,为各衙署首领佐官。置于府署、上州中州署者为专职,置于路总管府及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掌文书案牍之事。
8棹刀:宋代兵器“刀八色”(八种刀)之一,其形如“棹”(音:照,本义是船桨),故名棹刀。北宋兵书误写成“掉刀”。后人以误传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