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节(3 / 4)
这么多年来,四皇子也从来没提过他们两个,甚至在裴清殊和七皇子谈到伴读这个话题上时,四皇子不仅从来不接话,还会转移话题岔开。
裴清殊以前还没多想,不过现在,既然知道有人在调查这件事的话,那裴清殊就不由地好奇了起来。
“那燕修他们有没有说,容三公子和程大少爷现在身在何处?”
公孙明摇摇头道:“当年的事情,我们实在是很难查到。殿下如果有机会的话,不妨问问淑贵妃娘娘。贵妃娘娘和荣贵妃走得近,或许知道内情也不一定。”
裴清殊颔首道:“我知道了,明早向母妃请安的时候,我就问问她这件事。”
……
送走公孙明和傅煦之后,裴清殊很快又迎来了另外一位访客——九皇子简郡王。
九皇子约裴清殊一起出去逛逛。
自打两人一起去了一趟皇陵之后,裴清殊和九皇子的关系就亲近了许多。这会儿裴清殊也能笑着打趣他了:“在江南这等‘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九哥不带着娇妻美妾,携美同游,来找我做什么?”
九皇子打着扇子道:“少来了你!带着女人出去多不方便啊,走,咱哥俩去码头转转。”
裴清殊听了之后,也生出几分兴趣来,于是欣然同往。
江宁码头是大齐最大、最繁华的码头之一,是大江流域水陆运输的重要枢纽。不仅如此,在北方闹旱灾、粮食不足之时,朝廷要从南方调粮的话,运粮的起始点就是江宁码头。
然而看着江宁码头一片繁荣的样子,裴清殊和九皇子在欣慰之余,却都微微皱着眉头,似乎在思考什么的样子。
兄弟俩对视一眼,什么都没说,却又好像看懂了对方的心思。
最后还是九皇子率先开口说道:“十二弟,依你之见,这江宁码头如何?”
“好,但还不够好。”裴清殊实话实说:“我读史的时候读到,襄皇帝在位时期,曾经短暂地解除过海禁。当时的江南,‘黍禾余及亿秭,仓箱累万千’。天下各州商货,皆从此处往来,其繁华富庶之景,可谓举世无双。然而现在,虽然也还能当得一句‘繁荣’,但比之当年,还是差得远了。”
九皇子好像找到了知己一样,兴奋地看着他说:“十二弟所说的,正是我的心里话!不瞒你说,我觉得大齐早就应该开放海禁了!与番邦各国积极往来,方能显示出我大齐的超然地位嘛!只可惜我人微言轻,同父皇提过一次之后,就被他断然拒绝了,还说我‘不识大体’!”
这的确像是皇帝能说出来的话。
裴清殊好笑地说:“父皇怎么说的?”
“他说实行海禁,是为了防范倭寇和海贼,是为了大齐百姓的安危着想。说我只想着那点‘蝇头小利’,便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这是不通民情,不懂事理。”
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可九皇子回想起来的时候,还是觉得十分难受,“我知道父皇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可我认为,倭寇之患又不是不能解决的。十二弟你说说看,到底是谁因小失大?”
海禁乃是大齐长久以来实行的国策,裴清殊虽然对此有所不满,但还不至于像九皇子这样激进,直接跑去找皇帝,让他打开国门,取消这门政策。
这是不现实的。
“九哥稍安勿躁。大齐实行海禁已久,非你我一言一语,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改变的。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才行。”
裴清殊怕九皇子以为他像皇帝一样,只是想使用“拖字诀”解决一切,于是补充道:“我带过兵,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却也知道一些大齐军中的情况。在连续经历了内部叛乱和匈奴人的袭击之后,以大齐现在的兵力,根本不足以主动出击,解决倭寇之乱。”
九皇子长叹一声,懊恼地说:“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好好读书,读书!可等长大了才发现,若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光会读书又有何用?还不如像大哥那样,早早从军,学得一身上阵杀敌的好本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九皇子说的没错。从根本上来讲,大齐如果想要强大起来,必须改变现在这种重文轻武的现象。
裴清殊还需要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让他在这件事情上有话语权。
第206章 宁妃
和九皇子从码头回来之后,已经是傍晚了。裴清殊顺势请九皇子到自己那里吃饭, 谁知正好赶上七皇子过来找裴清殊。 ↑返回顶部↑
裴清殊以前还没多想,不过现在,既然知道有人在调查这件事的话,那裴清殊就不由地好奇了起来。
“那燕修他们有没有说,容三公子和程大少爷现在身在何处?”
公孙明摇摇头道:“当年的事情,我们实在是很难查到。殿下如果有机会的话,不妨问问淑贵妃娘娘。贵妃娘娘和荣贵妃走得近,或许知道内情也不一定。”
裴清殊颔首道:“我知道了,明早向母妃请安的时候,我就问问她这件事。”
……
送走公孙明和傅煦之后,裴清殊很快又迎来了另外一位访客——九皇子简郡王。
九皇子约裴清殊一起出去逛逛。
自打两人一起去了一趟皇陵之后,裴清殊和九皇子的关系就亲近了许多。这会儿裴清殊也能笑着打趣他了:“在江南这等‘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九哥不带着娇妻美妾,携美同游,来找我做什么?”
九皇子打着扇子道:“少来了你!带着女人出去多不方便啊,走,咱哥俩去码头转转。”
裴清殊听了之后,也生出几分兴趣来,于是欣然同往。
江宁码头是大齐最大、最繁华的码头之一,是大江流域水陆运输的重要枢纽。不仅如此,在北方闹旱灾、粮食不足之时,朝廷要从南方调粮的话,运粮的起始点就是江宁码头。
然而看着江宁码头一片繁荣的样子,裴清殊和九皇子在欣慰之余,却都微微皱着眉头,似乎在思考什么的样子。
兄弟俩对视一眼,什么都没说,却又好像看懂了对方的心思。
最后还是九皇子率先开口说道:“十二弟,依你之见,这江宁码头如何?”
“好,但还不够好。”裴清殊实话实说:“我读史的时候读到,襄皇帝在位时期,曾经短暂地解除过海禁。当时的江南,‘黍禾余及亿秭,仓箱累万千’。天下各州商货,皆从此处往来,其繁华富庶之景,可谓举世无双。然而现在,虽然也还能当得一句‘繁荣’,但比之当年,还是差得远了。”
九皇子好像找到了知己一样,兴奋地看着他说:“十二弟所说的,正是我的心里话!不瞒你说,我觉得大齐早就应该开放海禁了!与番邦各国积极往来,方能显示出我大齐的超然地位嘛!只可惜我人微言轻,同父皇提过一次之后,就被他断然拒绝了,还说我‘不识大体’!”
这的确像是皇帝能说出来的话。
裴清殊好笑地说:“父皇怎么说的?”
“他说实行海禁,是为了防范倭寇和海贼,是为了大齐百姓的安危着想。说我只想着那点‘蝇头小利’,便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这是不通民情,不懂事理。”
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可九皇子回想起来的时候,还是觉得十分难受,“我知道父皇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可我认为,倭寇之患又不是不能解决的。十二弟你说说看,到底是谁因小失大?”
海禁乃是大齐长久以来实行的国策,裴清殊虽然对此有所不满,但还不至于像九皇子这样激进,直接跑去找皇帝,让他打开国门,取消这门政策。
这是不现实的。
“九哥稍安勿躁。大齐实行海禁已久,非你我一言一语,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改变的。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才行。”
裴清殊怕九皇子以为他像皇帝一样,只是想使用“拖字诀”解决一切,于是补充道:“我带过兵,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却也知道一些大齐军中的情况。在连续经历了内部叛乱和匈奴人的袭击之后,以大齐现在的兵力,根本不足以主动出击,解决倭寇之乱。”
九皇子长叹一声,懊恼地说:“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好好读书,读书!可等长大了才发现,若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光会读书又有何用?还不如像大哥那样,早早从军,学得一身上阵杀敌的好本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九皇子说的没错。从根本上来讲,大齐如果想要强大起来,必须改变现在这种重文轻武的现象。
裴清殊还需要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让他在这件事情上有话语权。
第206章 宁妃
和九皇子从码头回来之后,已经是傍晚了。裴清殊顺势请九皇子到自己那里吃饭, 谁知正好赶上七皇子过来找裴清殊。 ↑返回顶部↑